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閘調水,全線綿延1432公里,一渠清水從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途經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一路北上。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已有五個年頭,累計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調水超258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個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之際,北京青年報記者實地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沿線城市,聚焦當地為了保護水質發展生態產業等情況。
取出的“丹江水”可直接飲用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至今五周年,已累計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調水超258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個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萬人。
在北京,城區“南水”占自來水供應量的73%;在天津,14個區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南水”已成為天津供水的“生命線”;在河南,受水區37個市縣全部通水;在河北,石家莊、保定等80個市縣區用上南水。
河南南陽是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12月7日,北京社會各界30名普通市民與媒體記者一道,來到中線工程水源地南陽市淅川縣參觀渠首大壩。當天,北青報記者跟隨淅川縣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乘船到達丹江口水庫一處取水點,工作人員現場用設備在水庫取水,隨后分發給來自北京的市民代表和媒體記者飲用,“清涼、甘甜、無異味”是很多市民對“丹江水”的評價。
取水的工作人員石亮介紹:“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水質長期穩定在II類以上,部分優于II類,可以直接飲用。”
每天調水量相當于一個西湖
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孫昊哲介紹,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截至今年12月3日,共調水258億立方米,每天調水14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西湖的容量。北京市的監測表明,由于“南水”的回補修復,北京市平原區的地下水位持續回升3.16米。
據了解,丹江口水庫位于河南省淅川縣和湖北省丹江口市,跨豫鄂兩省。丹江口水利樞紐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興建的綜合開發和治理漢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總面積846平方千米,總庫容290.5億立方米,是亞洲庫容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庫區水位最深處在豫鄂兩省省界江心,深達80余米。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終點是北京團城湖和天津外環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一期工程年均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20多座城市調水95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水庫庫區超兩千人清漂護水
北青報記者獲悉,自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不斷建立健全水質安全風險防范體系,在渠首、河南、河北、天津分別建設了設備先進的水質監測實驗室,由南到北共設置了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天自動采水監測4次;沿線設置30個固定監測斷面,每月開展常規監測,數據直接發到水質監測網站上,監測內容包含溶解氧、PH值、濁度、總磷等多項指標,持續跟蹤總干渠輸水水質。
目前,南陽在水庫庫區成立了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隊和岸上護水隊,對庫周區域進行全天候保潔。這里還有一個專為保護渠首樞紐和庫區水質安全而設置的派出所——淅川縣公安局陶岔派出所,民警不間斷地乘船在丹江口水庫進行巡邏,打擊非法采沙、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行為。
此外,南水北調總干渠沿線按照兩側各100米林帶寬度標準,連續三年開展干渠綠化,共完成造林3.7萬畝,成活率達95%以上,率先在全線建成了連南貫北的生態防護廊道。
京宛七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
在國家南水北調對口協作的戰略框架下,2014年因水結緣的北京與南陽全面確立協作關系,北京市每年安排協作資金5億元支持水源區建設,組織在京國企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城市開展對接合作。僅在南陽一地,北京市就累計投入協作資金7億元,實施產業項目近200個,落地產業項目36個、投資50多億元。北京首創集團、北汽集團等企業來宛支持建成一批特色農業種植基地和一批特色小鎮,帶動2萬多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在此基礎上,12月6日上午,京宛合作工作座談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在河南省南陽市舉行,7個重大京宛合作項目集中簽約,簽約的7個合作項目中,涵蓋了人才協作、金融、文旅等領域。
“我們將把高光譜視頻成像等前沿技術用于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水質監測,并借助南陽光電產業基礎開展成果轉化。”北京理工大學“光電成像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許廷發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北京理工大學將在南陽建立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基地。
“這些項目將北京的教育、科技、產業資源優勢和南陽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南陽市副市長孫昊哲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