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豬產能”“發放臨時補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落地”……2019年是全國GDP總量超99萬億元、人均GDP首破1萬美元大關的一年,也是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爬坡過坎的一年。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就以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情況及相關部署作出說明。
消費
已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12.5億元
“2019年,我國物價運行總體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性特征較為明顯!泵犀|指出,春節臨近,豬肉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總體平穩,禽肉、水產品等替代品產量也明顯增加。
隨著生豬出欄量于年末觸底回升,豬肉價格逐漸走低。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豬肉價格由2019年11月1日的52.4元/公斤降至1月17日的46.92元/公斤,降幅超10.45%。
產能恢復、價格下降也是政策合力的階段性成果。2018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全國生豬產能缺口巨大,豬價帶動“菜籃子”價格聯動上漲。隨后,各部委密集出臺《關于支持做好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20余部政策措施,以恢復生豬產能,保供穩價。
同時,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力度持續加大。自去年9月至今,華商儲備中心已通過企業公開競價方式,向市場累計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25萬噸。
為降低豬價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國家發改委加大督促力度,指導各地落實好保障補貼機制。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各地已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12.5億元。
“今后一段時間,包括春節以后,我們還將繼續加大組織投放凍豬肉儲備;同時,市場監管方面,將配合有關部門堅決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價格欺詐等各類價格違法違規行為!泵犀|表示。
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部長劉通看來,春節前肉類消費高峰期,毛豬的供應能力與需求將同步增加,肉價將延續去年12月走勢,反復波動,高位調整,難以出現大漲大落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中美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對農產品進口作出明確。在2017年進口基礎上,中國承諾在2020年、2021年分別增加進口美國農產品125億美元和195億美元。其中包括油籽、肉類、谷物、棉花、其他農產品和海產品六大類。
“協議實施后,我國將大幅增加自美國農產品進口,這也有利于填補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鞭r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公開指出。
外貿
擴大自美商品、服務進口
美國當地時間1月15日,歷時22個月的貿易談判畫上句點,中美雙方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協議文本涵蓋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等九章節。
對于各方關切的對美貿易,孟瑋指出,中美兩國都是市場經濟國家,中國企業將遵循世貿組織規則,根據市場化原則,與美國企業商談進口協議,擴大自美商品和服務進口。
“美國在能源、制成品、農產品、醫療、金融等領域具備優質供給能力,擴大自美進口有利于滿足我國居民對優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泵犀|說。
為了推進落實經貿磋商,就在協議落地前的2019年12月15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計劃于12月15日12時01分起加征關稅的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暫不征收10%、5%關稅,對原產于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繼續暫停加征關稅。
貿易合作外,對標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在優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方面也持續釋放誠意。今年1月1日,《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正式落地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外商投資領域統一的基礎性法律,內容涉及投資促進、投資保護和投資管理方面。
“‘一法一條例’的政策格局為我國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法治保障,其核心要義則在于‘開放、公平、便利’。”孟瑋表示。
比如,在開放方面,我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通過連續三年修訂,長度由93條減至40條。2020年,將繼續按照“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原則,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加大自貿試驗區開放試點力度。
關于公平,“一法一條例”明確外資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享有與內資企業同等待遇等。便利方面,改革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取消了外資企業設立審批、備案等。
“目前,特斯拉上海項目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這是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放管服’改革的縮影。”孟瑋表示,下一步將結合投資領域“堵點”梳理,基于外資項目特點,完善機制,提高效能,優化營商環境,支持項目實施。
投資
疏通投資“堵點”補短板
談及投資“堵點”,孟瑋指出,去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開展“投資法規執法檢查 疏解治理投資堵點”專項行動的通知》并開展專項行動。
據介紹,自投資“堵點”公開征集系統上線運行至今已初顯成果。其中,投資者反映較集中的問題包括企業辦事難、有關單位辦事慢,企業期盼政府更好服務、制度法規層面相關規定不盡合理等。
事實上,前述問題既是影響“穩投資”的重要因素,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迫切需要。去年10月23日,國家發改委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通過縮減審批減材料,放寬市場準入;公開規則,強化監管;加大中小企業服務力度;減稅降費和減環節、壓時限等環節,強化市場主體保護、凈化市場環境、優化政務服務、規范監管執法,加強法治保障。
“目前我委已于2019年12月底和2020年1月初,分批次向有關地方交辦投資‘堵點’問題線索。”孟瑋透露,下一步,將采取分類施策原則,對辦事難、辦事慢的問題,移交相關地方立行立改;對企業期盼政府更好服務的問題,建議相關地方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改進工作程序,提升服務質量;對制度法規層面的問題將認真總結梳理,作為優化頂層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
據介紹,2019年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51478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在補短板方面,薄弱環節投資較快增長。比如,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投資分別增長37.2%、33.4%,分別快于全部投資31.8個、28個百分點。
孟瑋表示,2020年,各地將加大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儲備實施一批補短板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加大對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用好專項債券,讓“資金跟著項目走”。
事實上,為帶動有效投資補短板擴內需,去年11月27日,財政部已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額度1萬億元。申萬宏源研報顯示,目前地方政府撥付專項債節奏明顯加快。截至1月10日,1月新增專項債計劃發行規模已達6498.6億元,較2019年1月發行規模大幅增長360%,占提前發行額度的65%。
其中,專項債投向基建的占比達76%,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生態環保、水務處理分別占已公布發行計劃的36%、26%、9%和5%。
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黃付生認為,基建發展方向將重點依仗“三大抓手”。其中包括老舊小區改造、5G建設以及高鐵城市網建設等。
孟瑋指出,未來還將推行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一網通辦”,進一步完善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規范推廣PPP模式,加強投融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