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央行金融數據出爐,我國2019年金融發展的全貌也浮出水面。1月16日,根據央行官網消息,2019年新增信貸同比多增6439億元,企業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均有同比多增。這體現了2019年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改善,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增加。另外,去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7%,超出市場預期。央行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進一步降準仍有空間,業內預計一季度后期到二季度存在降準降息的可能性。
人民幣貸款增16.81萬億
根據央行金融數據,2019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81萬億元,同比多增6439億元。住戶部門貸款整體與2018年相差不大,短期貸款同比少增,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具體來看,2019年居民短期貸款增加1.98萬億元,2018年同期為增加2.4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45萬億元,2018年同期為增加4.95萬億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表示,2019年受消費金融監管政策收緊影響,消費金融服務的供給減少,現金貸款業務也收縮較明顯。而居民中長期貸款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房貸,盡管房地產市場受到較嚴厲的調控,但部分城市的剛需仍然得以保持,房貸需求維持一定增長。
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中,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均同比多增。數據顯示,2019年整體增加了9.45萬億元,比2018年多增了1.14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2萬億元,2018年同期為增加498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88萬億元,2018年同期為增加5.6萬億元。
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019年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改善,短期、中長期貸款均有所增加。“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主要由基建項目融資需求驅動,短期貸款方面由于2019年經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企業短期貸款需求也相應增加。這也說明了金融機構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信貸方面,1月16日,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在央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嚴控房地產在信貸資源中的占比,引導商業銀行切實轉變經營思想,把經營重點放在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領域。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此類表述可以看出,2020年銀行房貸考核和管控方面,會有較為重要的變化和調整,或意味著后續在房貸規模、增幅、集中度等方面會有更嚴的檢查。此外,預計對于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貸款方面,也會加強監督此類資金的用途。
社融增速平穩
數據顯示,2019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5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2019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5.58萬億元,比上年多3.08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6.88萬億元,同比多增1.21萬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社融增速平穩確保宏觀杠桿率保持穩定。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表外融資三項余額合計占比8.9%,較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表明影子銀行治理成效進一步顯現。同時,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余額合計占比24.3%,較上年上升0.64個百分點。反映直接融資比重提高,融資結構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起,社融口徑再次擴大,進而推高2019年12月社融。數據顯示,2019年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719億元。央行表示,2019年12月起,央行進一步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將“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與原有“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合并為“政府債券”指標。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陳健恒稱,此次納入國債和一般地方政府債,將社融升級為更廣義的流動性指標,可能主要考慮的是要更綜合衡量貨幣政策在整體流動性層面的支持。畢竟,隨著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的增加,這些資金其實最終也用于支撐實體流動性,而且國債和地方債主要也是銀行表內資金購買,也會派生存款和形成M2。因此,社融納入國債和地方債也是為了更好地跟M2這個負債端指標進行匹配。
M2方面,去年12月同比有明顯好轉。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98.6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個和0.6個百分點。溫彬表示,M2同比增長超預期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央行進一步加大中長期流動性供應,市場流動性穩定,引導銀行加大資金投放,存款派生能力增強推動M2增長。二是去年12月我國貿易順差467.90億美元,為去年下半年以來新高,隨著人民幣匯率由貶轉升,預計外匯占款改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
降準降息仍有空間
2019年,央行降準、定向降準等政策看點頗多,進入2020年,央行新年伊始便向市場投放了全面降準大禮包,接下來央行貨幣政策如何走也備受關注。1月16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中國金融》雜志上撰文指出,2020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繼續加強逆周期調節、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力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提高貨幣政策效果。
溫彬預測,近期宏觀經濟企穩且通脹壓力仍在,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暫時不會調整。由于今年初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銀行資金成本下降,預計本月LPR會小幅下降5個基點。此外,1月23日將有2575億元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到期,預計將擴大規模續作。
就在1月15日,央行開展了3000億元MLF操作中標利率3.25%,利率與上次持平,市場關注MLF利率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與LPR報價掛鉤。連平表示,考慮到本月MLF利率維持不變以及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依舊處于高位,1月20日的LPR利率調整的可能性不大。
陶金也指出,盡管從長期來看LPR調降空間較大,但短期內LPR下調的概率可能較小,主要原因還是央行更愿意在看到CPI數據企穩后再進行系統性地降息。
關于接下來降準降息的空間和窗口期,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高級策略研究員丁孟指出,今年預計一季度存在降準、降息的可能性。連平表示,預計一季度后期到二季度可能會有降準、降息的動作。
關于降準降息相關的話題,孫國峰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觀察是否降息重點還是看貸款實際利率,實際利率水平明顯下降,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他表示,存款基準利率仍將長期保留,未來央行將根據經濟形勢變化等,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從國際和國內綜合來看,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還有空間,但空間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