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視節約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2:24:20 用手機瀏覽 |
節約型科技成果轉化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其背后的癥結仍在于,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產品推廣的大環境”尚未真正形成,相關措施力度還不夠 科技成果在建立節約型社會中不可替代的支撐和基礎性作用似乎已經“深入人心”,如今不論何時何地搞的“節能周”宣傳都會將新節能技術的展示作為重頭戲。然而,據本報7月21日的“科教周刊”報道,日前,有媒體記者在京滬兩地調查發現,與熱鬧的展示活動相比較,許多成型甚至成熟的節約型科技成果和產品在轉化、推廣時仍然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在觀念層面,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牢固樹立以節約為榮、以節約為美的生產生活理念,教育引導人們養成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粒糧的良好習慣,這當然十分重要。在實踐層面,我們所提倡的“節約”不能成為空洞好聽的口號,應當有更多的政策激勵,應當把更多的措施落到實處。而上述報道所揭示出的,無疑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報道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固體廢物激增正困擾當今國內外大城市。上海一家民營企業經過20多年的科研攻關,開發出一種能將城市垃圾制成清潔建材的生化處理技術。這對于有著約2000座垃圾堆場、每年還新生垃圾500萬噸的上海來說無疑是寶貴技術。然而,這一“變廢為寶”技術項目在產業化過程中卻遭遇著“變寶為廢”的困境。究其原因,研發企業“在投資方和政府之間兩頭碰壁”———幾家大企業都承認垃圾資源化處理是個好項目,但政府在稅收、銷售等配套政策方面尚沒有實質性的規定,所以要“看看再說”;相關政府部門則表示,只要項目成功產業化、產品被市場認可,政府肯定會給予支持。也就是說,“目前科技成果如何轉化需要企業自己想辦法”。 相似的例子還能舉出不少。比如,一種被人稱為“黃金”建材的環保建筑材料———加氣混凝土,如今仍在苦等自己的黃金發展機遇。究其原因,很多建筑設計機構都不愿意推薦使用加氣混凝土,更多的建筑施工單位不了解這種產品。面對資源節約型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舉步維艱的現狀,有關專家指出,“事實上,科學技術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需求巨大”。一方面是“需求巨大”,一方面是“舉步維艱”,那么,這一難題該由誰來破解、如何破解呢? 節約型科技成果轉化頻遭難題,看上去是由于“技術孵化、轉讓、產業化發展機制尚未形成,缺少有利于資源型產品推廣使用的激勵機制和市場環境”,但根子還是出在有關方面重視不夠、作為不夠上。無論是上述報道所反映的融資難還是應用難問題,其背后的癥結在于,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產品推廣的大環境”尚未真正形成,相關措施力度還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變廢為寶”的技術處處碰壁,“黃金”建材在苦等自己的黃金發展機遇,也就變得不奇怪了。有的節能開發企業甚至無奈地說:“資源節約型技術成果轉化有風險,愿意‘錦上添花’的多,能夠‘雪中送炭’的少。” 既然成果轉化有市場風險,既然急需的是“雪中送炭”,那就更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有關方面在推進節約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此,有專家建議說,國家應將生產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產品的企業,視作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等優惠措施;對于那些已經成熟的資源節約型產品,在通過政策法規設立準入門檻的同時,更應該納入政府采購;凡是屬于政府采購的物資,應優先采用資源節約型的物資。顯然,類似建議與呼聲是值得重視的,因為,這既是發揮市場引導作用的客觀需要,也是發揮政府機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表率作用的內在要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