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展南方城市供暖、加快清潔取暖建設等問題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主任張鵬飛在“北大經院兩會筆談”中表示,從加快經濟復蘇的角度來講,通過加強取暖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動取暖的剛性消費需求釋放,應是當前促消費和應對疫情沖擊的一個重要政策抓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張鵬飛表示,在居民持久性收入增速給定的前提下,政府財政支出只有釋放居民被抑制的剛性消費需求,才能夠實現通過一次性的財政投入來啟動持續消費的“四兩撥千金”的政策效果。這里所說的“被抑制的剛性需求”主要指的是需要依賴一定的公共基礎設施或服務才能夠得以實現的持久性消費需求。
張鵬飛表明,一方面,加強取暖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推動清潔取暖發展,為農村清潔取暖發展、我國“十四五”時期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南方地區多次經歷“凜冬”,在南方地區推動取暖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效拉動剛性消費需求,帶動發展新基建、新經濟。
事實上,早在2017年12月,中央十部委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的通知》,對于京津冀及周邊“2+26”個重點通道城市,要求到2021年,城區全部實現清潔取暖,縣城和城鄉結合部清潔取暖率達到80%以上,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60%以上,形成天然氣與電供暖等替代散燒煤的清潔取暖基本格局。
張鵬飛表示,農村清潔取暖需要電網、燃氣管道、地熱設施等多種形式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支撐和配套,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消費、提振投資就業的手段之一。
此外,在政策實踐中,政府的財政投入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初期給予承建企業一次性補貼,以及在短期內對于居民用能價格的零時補貼;而在長期內居民取暖支出則主要由個人自己承擔。
張鵬飛認為,在農村推行清潔用能可以帶來農村地區一系列的消費升級,進而在長期內拉升剛性消費需求。并且,農村清潔取暖政策中基礎設施的運營成本也由企業自負盈虧,故而不造成持久性的財政負擔。
在推動南方地區供暖方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就提出,要加快在上海、重慶、武漢等101個重要南方城市(“南方百城”)發展供暖市場。
周洪宇認為,目前,疫情對“南方百城”產業與經濟發展受沖擊較大,亟待疫后重振。發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有助于大力促進疫后有效投資、保障就業和提振國內市場。
張鵬飛同樣認為,隨著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和冷空氣的不斷南下,我國的雨雪分界線早已推到了長江以南,經常造成南方多個省市出現低溫、雨雪、冰凍等天氣,室內溫度經常處于0℃,極端天氣下甚至造成室內溫度長時間處于0℃以下。同樣,長江沿線的城市也是本次疫情的重災區,是依靠供暖等需求帶動“新基建、新經濟”發展的適宜地區。
根據相關測算,“南方百城”的供暖市場預計在2020年可以帶來新增基建投資2352億元,2025年將達5.8萬億元,2020年將拉動就業30-65萬人。
張鵬飛表示,在農村清潔供暖與南方供暖基礎設施建設具體的政策實施過程中,有北方農村清潔取暖政策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和參考,政府需要充分動員市場力量參與,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用能技術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