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創新的電子束治污技術邁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對外宣布,全球最大的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項目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冠華針織廠建成投運。該項目由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廣核技,000881.SZ)建設,實現了7臺電子加速器聯機運行,日處理廢水量達3萬噸,為中國乃至世界工業廢水綜合治理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及一個案例標桿。
當天,中廣核技與冠華針織廠進行了項目移交。近半年試運行數據顯示,項目印染廢水化學需氧量(COD)從200mg/L降到50 mg/L以下,色度從80至100倍降到10倍左右,且不返色,出水水質達到國家及地方直排標準,廢水回用比例達70%,每年可節約用水450萬噸,減少COD排放1000噸,相關技術指標和經濟指標均符合預設目標。
七臺電子加速器聯機運行處理印染廢水
如果將核能與核動力喻為核領域的“重工業”,同位素與輻照技術等非動力核技術就是該領域的“輕工業”。作為處理難降解廢水的一種重要解決手段,電子束輻照技術被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列為21世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要研究方向。所謂電子束輻照技術,是指利用被加速的電子束流轟擊或照射被處理對象,使其發生在常規方法下難以引發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反應,從而達到提高產品性能、凈化物質等目的。
電子束治污技術水質處理前后對比(左邊處理前,右邊處理后)
相比于傳統廢水處理方法,電子束輻照技術的長處在于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抗生素廢水、含致病菌廢水等。印染廢水具有污染物濃度高、種類多、含有毒有害成分及色度高等特點,利用加速后的電子束流對污水進行輻照,可以使水中的污染物發生分解或降解、有害微生物發生變性等,從而達到消毒凈化廢水的目的。
“根據項目運行數據測算,引進電子束技術后,一方面使得后端工業RO膜(工業用反滲透膜)使用壽命提高了至少50%,另一方面提高了膜濃水可生化性,每年節約成本至少1000萬元。這充分表明,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完全成熟,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及推廣。”中廣核技黨委書記、總經理胡冬明表示,該技術擁有30多項發明專利,并在2017年建成投運的浙江金華示范項目穩定運行三年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技術和工藝的升級改良,電子加速器功率更大,廢水處理能力更強,出水效果更加顯著。
上述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由中廣核技、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隨著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成熟應用,中廣核技聯合清華大學同時進行了技術延展研究應用。目前,已經在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處理、醫療廢水消毒滅菌、農產品輻照保鮮等領域相繼取得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并在新疆伊寧、湖北十堰、廣西百色等地區在建有關示范項目。同時在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垃圾滲透液全量化處理、制藥廢水深度處理等領域進行應用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