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行業協會6月16日發布的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中國臺灣地區數據不列入統計,下同),總裝機容量為4875萬千瓦,僅次于美國、法國,位列全球第三。
《報告》認為,“十四五”期間及中長期,核能在我國清潔能源低碳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臺持續穩步推進。核能是可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可以與風、光伏等清潔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預計到今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達到51臺、在建核電機組17臺以上。
核電在2019年國內電力總裝機中占比僅2.42%,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核能行業協會
去年,我國核能發電量為3481.3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8.9%。截至2019年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13臺,總裝機容量1387.1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容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核電站屬于高科技產品,一次性投資金額大、建設周期長,建設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機電設備,以及大量的建筑、施工安裝和設計技術服務,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正因為此,核電發展規劃、新核電機組的開工建設計劃,一直備受外界關注。
在2019年之前,國內新建常規核電機組冰封已久。據澎湃新聞了解,繼2015年核準8臺新建核電機組后,2016年中國未核準新的核電項目,2017年內唯一開工的項目,是中核集團位于福建省霞浦縣的示范快堆工程。2018年,國內新建核電項目再度出現“零核準”。以上核準開工節奏不僅遠低于行業預期,也低于國家能源局《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所提出的“年內計劃開工6~8臺機組”規劃。2019年,福建漳州、廣東太平嶺等核電項目核準開工。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在展望中提出,國內核電建設節奏有望趨于穩定:以“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自主化三代核電為主,進行規模化、批量化建設;“十四五”期間推進中部地區核電發展。
具體而言,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對于核電的布局,《報告》認為,隨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面臨電力需求增長、本地資源不足、環境容量約束、電力結構優化等問題,“十四五”期間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發展,推動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比較成熟的核電項目建設,是解決中部地區電力需求問題的戰略選擇,對促進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具有長遠意義。
針對核電經濟性的提升,《報告》認為,核電將更加廣泛參與電力市場改革。核電企業將更深更廣探索電力市場交易模式,促進核電消納。此外,核電企業將更加注重降本增效,持續提升經濟性。
《報告》還介紹稱,在核能科技創新領域,我國大力推進先進核技術研發,形成了鈉冷快堆、釷基熔鹽堆、鉛基快堆、聚變堆等先進反應堆系列。核能多用途利用示范工程有望陸續啟動落地:海上核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海上浮動核電站、供熱反應堆等預計陸續啟動,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小型壓水堆等示范工程將相繼建成。
核能科技創新領域部分成果
自2017年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聯合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共同主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藍皮書作為每年定期出版物,對外公布我國核能發展的重要年度數據,客觀、公正、專業地全面反映和分析我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