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看起來很美,但回國只有短短3年的陳清焰卻實實在在體驗到了這場攻堅戰的復雜與挑戰。
“回國后我開展工業建筑節能研究已經一年多時間,發現做起來很困難。”陳清焰的語氣頗為無奈,“好多企業原來答應我們,配合我們做測試或者節能改造,后來大多都反悔了。”
許多企業正在陷入這樣一個怪圈,盡管他們都希望節能改造工程能切實給企業帶來收益,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加擔心,實際測量的能耗與排放數據將會成為他們的“緊箍咒”,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這些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目前只能通過一些私人關系取得項目。”陳清焰這樣說道。
“同時,相比民用建筑或者公共建筑,做工業建筑比較麻煩。工信部與建設部,都各管一部分,找誰都不合適。”陳清焰說,“國內還有一些項目管理機制上的問題還沒有理順。這些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難度。”
“必須拿下的山頭”
作為享有國際聲譽的建筑節能學者,陳清焰見證了中國建筑節能理念的20年變遷。
他對十幾年前的一件小事記憶猶新。
1998年,陳清焰與美國建筑師來到深圳,他跟美國同行們打賭,誰能在深圳林立的建筑中找到一塊遮陽板就贏得一美元。結果美國建筑師大失所望,他們發現在中國改革先驅地帶的高樓大廈中,居然找不到一個遮陽板。“建筑節能在那時候的中國,完全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陳清焰說,“遮陽是炎熱地區最簡單的節能方式之一,而現在的深圳,大部分建筑已經能將遮陽做到很好。”
陳清焰第一次參與中國的綠色建筑項目也是在1998年,他和同行們第一次向開發商提出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等概念。
“這些建筑并不是通過高科技的辦法來實現,而是通過利用太陽能、遮陽、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看似技術含量不高的辦法來實現。許多都是老祖宗用的東西,比如說北方的院落和南方的天井等,這些東西經過改造用在現代建筑中會讓人耳目一新。但開發商在那時候不是很喜歡這些概念。”
“短短十幾年,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國,至少在理念上已經蔚然成風。而現在,國內的節能減排終于開始向縱深領域發展,拓展到了耗能最大的工業領域。”陳清焰說,“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我們必須拿下的山頭。”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