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在這一天,成都昔日最車水馬龍的天府廣場,變得寧靜而蔥綠。成都人用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方式出行,以此昭示呼喚綠色的心。在地產界,綠色環保同樣是聚焦的話題。有兩個好消息傳來,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暨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會上透露,今年成都將力爭建成5-6個有示范影響力的大型綠色建筑,“綠色”面積要突破150萬㎡;成都多個酒店、舊樓啟動建筑全面翻新改造,以求降低能耗。
“早準備,早主動;不準備,很被動。”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道出的邏輯,正在指引眾多品牌開發商角逐綠色環保之概念。2011年,在凱德、萬通、朗詩等傳統綠色建筑開發商齊聚成都的同時,以萬科、綠地、招商、藍光、世茂等為代表的主流房企也大張旗鼓地宣布了各自的綠色建筑開發計劃。
成都今年讓150萬㎡建筑“披綠”
記者從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暨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會上了解到,到2015年,整個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將達到500萬㎡。根據這一規劃,今年內,成都將力爭建成5-6個有示范影響力的大型綠色建筑;啟動10個以上大型示范項目,應用建筑面積達150萬㎡-180萬㎡。而即將啟動的天府新區規劃建設,也將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理念。
相關人士還透露,根據會議精神,成都市將在城區內規模化應用地熱能源,在郊區縣根據自然條件采用水源能源,將是成都應用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下一步的重點扶持方向是公共建筑、中小學、幼兒園、醫院、辦公樓和一些大的開發項目。目前,成都已經將蒲江縣壽安鎮和新津縣興義鎮作為示范鎮,并積極在彭州市白鹿鎮等有條件的小城鎮開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
綠色地產不是多種幾棵樹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近幾年來,所謂綠色地產的字眼,不斷充斥著不少地產項目的廣告詞中。什么是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不少市民誤以為,所謂綠色地產,就是修個公園,多栽幾棵樹,讓環境變得更加綠色而已。其實不然,相關專家舉例說,道路兩側是低碳的太陽能路燈、空調的供熱制冷依靠的是地源熱泵、居家的生活熱水,來自真空管太陽能熱泵熱水器等等,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品。
“不是說你的綠地越多就越綠色,而是指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四川中原高級分析師何濤告訴記者,目前成都已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約100萬㎡,比如剛剛封頂的成都來福士廣場,就采用了大量國際國內領先的綠色節能技術,開創性地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外立面,舍棄了涂料或飾畫等化工產品。這不僅能起到保溫功能,還避免了 裝修>裝修時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此外,凱德風尚、摩瑪城、交大房產等旗下的多個項目,均采用了綠色節能。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