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金昌人還記得前些年的景象:春天栽的樹木,相當一部分因為二氧化硫污染到秋天就枯死了,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春種秋收”;新買的自行車騎不了幾天,輪圈就因空氣腐蝕而銹跡斑斑;污染最嚴重的時候,滿城都能看見戴口罩的人。女士們穿個長絲襪,還沒回家就被廢氣腐蝕得千瘡百孔;許多金昌人到山東煙臺、四川都江堰等地購房置產,被稱為“孔雀東南飛”。
2003年、2004年的全國113個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金昌市曾兩次被列入“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名單。
作為一個正處于資源開發強盛期的新興城市來說,金昌市過早地表現出衰敗的征兆。過度依賴資源的城市發展“單行道”,最終通向礦竭城衰。
不過,近幾年的一些舉措,正在讓金昌絕路重生。
鎳都重生
金昌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部,是國內最大的鎳礦藏開采基地,也是世界第二大鎳礦藏基地,被稱為中國“鎳都”。
金昌緣礦設企、因企建市,全市財政收入的80%來自金川集團,城區人口24萬人,而金川集團的職工及家屬總人數就占了一大半。《金川科技志》曾記載,“由于歷史原因,公司在早期工程設計中很少考慮環境保護。火法冶煉系統的幾個煙囪終年濃煙滾滾,二氧化硫煙氣彌漫,濕法冶煉綠水橫流,刮風天氣尾砂飛揚”。
在城市生態看上去已經“窮途末路”時,金昌開始謀求重生。傳統的關停并轉雖然有效,但僅僅這么做也相當于切斷了城市經濟的單一命脈。
金昌的做法是,關一部分污染企業,同時“吃”一部分污染物。比如,將工業中遺留的廢棄物和污染物進行重新利用,并以此為依托重新形成產業鏈條。
原來的污染大戶金川集團,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的80%以上。但是該集團目前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項目,硫酸、亞硫酸鈉年生產能力已經分別達到252萬噸和15萬噸,已成為國內利用二氧化硫煙氣生產硫酸的最大企業。
與“十五”末期相比,金川集團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降幅達51.5%,利用率提高14.26個百分點,達到95.76%。在金昌,昔日的廢物都一一變成了能帶來收益的資源。
廢渣中的商機
張令平曾擔任過3年的金昌市市長,此前還在金川集團工作過10年。他向記者詳細描繪了金昌市“吃干榨盡”廢物的幾條產業鏈:
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制硫酸,配套發展硫化工和磷化工產業;與有色金屬產業配套的氯堿化工副產的氯氣用于PVC生產,配套發展氯堿化工;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灰、渣、磷石膏和脫硫石膏用于水泥生產,水泥再次用于礦山充填。
金昌市目前已經形成了硫化銅鎳礦開采—鎳銅鈷冶煉—鎳銅鈷壓延及新材料產業、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燒堿—氯氣—PVC—電石渣—水泥等一系列產業鏈,園區企業間原料、中間原料及廢棄物互供互用,區域內副產的硫酸、氯氣、電石渣、水泥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把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