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下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到2015年能耗和污染物減排的目標,同時將指標分解到各省市。國慶期間,記者走訪陜西石化企業了解到,為實現目標,企業正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按照上述方案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全國萬元GDP能耗降至0.869噸標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下降16%;COD和SO2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347.6萬噸和2086.4萬噸,比2010年分別下降8%;NH3-N和NOX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38.0萬噸、2046.2萬噸,比2010年分別下降10%。其中,陜西省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較2010年下降16%;COD排放總量控制在52.7萬噸,較2010年削減7.6%;SO2排放總量削減7.9%;NH3-N和NOX排放總量分別較2010年減少9.8%和9.9%。
總投資2056萬元的陜西寶氮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煤氣爐廢氣余熱回收利用節能改造項目國慶節期間加緊進行。該項目通過改造現有余熱回收裝置和空氣鼓風機驅動系統,新增1臺30噸/小時余熱回收鍋爐,對現有10臺煤氣爐產生的吹風氣全部回收利用,年節約動力煤1.8萬噸,節能2.6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6.5萬噸,減排SO2 433.4噸,減排NOX 409.7噸。
“如果算上今年2月正式投運的2×35噸/小時循環流化床鍋爐改造項目,今后幾年,公司每年可節能6.4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5.8萬噸,減排SO2 3227.4噸,減排NOX 1806.7噸。”寶氮集團總經理張曉明自豪地對記者說。
作為上世紀60年代建成投產的硝酸銨企業,陜西興化集團技術改造的步伐從未停歇。據興化集團總經理陳團柱介紹,正在試車的興化集團年產30萬噸合成氨、30萬噸甲醇、30萬噸純堿、32.4萬噸氯化銨項目,僅環保投入就達2.5億元,占項目投資額的6.4%。由于工程采用氨、醇、堿聯產工藝,即利用氨合成過程中的一氧化碳生產甲醇,富余的二氧化碳生產純堿,甲醇合成后富余的氫氣返回合成氨系統生產液氨,從而實現了全系統的碳氫互補與資源最大化利用,年減排二氧化碳達70余萬噸。
不僅如此,為減少項目對當地水資源的占用,該項目還以興平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中水為水源,經企業先進的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用作全廠的工藝循環水。僅此一項,每年就可消耗城市廢水1400余萬立方米,減少城市廢水排放量近2000萬立方米。另外,該項目還采用了國內先進的鍋爐尾氣氨法脫硫技術,使煙氣脫硫、脫硝率分別提升至96%和80%以上,年減排SO2 1.2萬噸。
國慶期間,渭化集團硫回收工段的員工比平時還要忙碌。總投資5000余萬元的全球首套Claus+Ltscot硫回收裝置在該公司建成并開始試運行。該裝置采用Claus與Ltscot低溫加氫硫回收耦合技術,使來自低溫甲醇洗工段的硫化氫氣體先進入Claus裝置,回收約95%的硫,尾氣再進入Ltscot加氫裝置,將殘余硫全部傳化為硫化氫,濃縮后再返回Claus裝置回收硫磺。經兩級處理后,渭化集團大化工裝置尾氣中總硫含量僅70ppm,不足國家最新排放標準的1/5,年減排SO2 930余噸。
陜煤化集團神木煤化工產業公司通過重組整合地方蘭炭與電石企業,打造煤—焦—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目前,其首期2×5萬千瓦荒煤氣發電機組已經并網發電,成為國內最大蘭炭尾氣發電項目,年利用荒煤氣16億立方米,發電7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50萬噸。即將實施的2.5萬噸/年焦油提酚技改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降低裝置能耗和氫氣消耗,實現“三廢”零排放。
另外,延長凱迪西橡公司、延安煉油廠、延長石油油田公司以及中石化咸陽助劑廠等石油化工企業,也紛紛投入巨資,開展環境治理并通過技改實現節能。
“正是由于石油化工等眾多企業的努力,今年上半年,我省SO2、COD排放量分別控制在47.39萬噸和27.54萬噸,超額完成削減任務;氨氮排放量也較上年下降1.09%,取得了‘十二五’良好開局。今后,只要我們加快結構調整,加大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包括能源化工業在內的社會各界加大對氮氧化物的控制與減排力度,全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陜西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孝廉對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