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國際氣候變化論壇于2011年10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共同聯合世界有關國家環境部、氣候變化部、能源部等伙伴共同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綠色發展:政策與行動”。
中國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主議題對話論壇(一):低碳發展與市場機制”中指出,節能減排需要技術,有些掌握技術的人又不能進行市場推進。比如有些科學家、技術人員沒有市場開發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在企業這兒,如何讓科技人員和企業家聯系在一起形成共識。或者說在整個推動技術市場過程中都能夠受益。那么科學家也要受益、企業也要受益,但是兩個方面不能同時進行,這就需要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就是節能減排技術的技術市場。
以下為文字實錄:
劉燕華:今天這個議題談到碳的市場交易問題。我理解市場交易里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一個是,碳的全線交易,另一個就是為了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技術在里面發揮作用,就是技術的市場問題。
先說第一個碳的全線交易,這項工作京都議定書之后開始進行了嘗試。歐盟在這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做了很多努力。在世界范圍內碳市場交易的國際規則還沒有建立起來。歐盟有一些碳交易所也有一些規則,但是美國并沒有承認。美國也曾經在市場交易方面做過一些探索,就是紐約的炭交易所,是采取以自愿方式進行碳交易,交易的成本大概是每噸炭0.25美分,是一種社會公德新驅使的交易,看來有點為繼不下去了。世界范圍內如何把歐盟已有的成功經驗成功推廣?即有它的優勢同時也有一些障礙。所以碳交易什么時候成為國際規則?可能還有待于時日,需要更多的共識的推動。
歐盟碳市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基于項目的,就是京都議定書下的CDM機制,這種機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產生實際效果的。這也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行動的一個很好的標志,這是基于項目的。基于項目有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周期計算起來非常復雜。
另外一個就是類似于股權、期權這樣的一種交易,現在還沒有真正完全開展。問題在于碳的配額沒有定下來。國際談判上今后各個國家的配額,恐怕在今后任何會議,即便德班會議也不會完全弄清楚,這是需要討論的。到底有多大的配額能夠產生多大的交易量?我估計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是這個趨勢和方向是早晚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也特別強調,今后碳市場交易,取決于世界上對能源的供需矛盾到底有多大。假如說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對化石能源需求量相對減弱的話,碳交易慢慢會有,但是不會那么強烈。假如說,今后國際上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到重重阻礙,比如說核能、生物智能、太陽能有很多瓶頸無法跨越的話,那么化石能源需求量在增加,化石能源在減少,碳交易會增多。這是我對今后碳市場的基本判斷。
但是目前來說,各個國家對碳交易或者推動碳市場的形成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一種是激勵措施,一種是懲罰措施。激勵措施比如對再生能源的補貼等等。懲罰性的措施就屬于碳稅、限額或者是有一些罰款。我認為碳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碳市場全線的發展,現在不能說必然大,或者必然小。它是要根據國際經濟形式和政治共識是有緊密關系的。
盡管如此,碳市場早晚要成為世界經濟和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的基本判斷,這是談到全線交易。
另外一個就是技術市場的交易。因為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的突破。一個是技術本身,技術本身要形成市場、形成規模這也是一個大事情。剛才休息的時候,許多企業家一直在追著問什么樣的技術是未來的潛力?我覺得各種各樣的技術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取決于各種各樣的技術的集成,某一個單一的技術可能解決的是局部問題。現在解決能源問題是需要各種各樣的技術集中、集成的配合使用。這就類似于我們剛才所說的新能源技術的軟實力、管理和技巧。只有技術不斷進步,而且掌握技術的這些企業能夠避免良莠不齊,增強消費者的信心,朝著這個方向走,那么技術的形成市場、形成規模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這是談到技術本身向市場轉化形成一個市場網絡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別強調的就是技術市場。節能減排需要技術,有些掌握技術的人又不能進行市場推進。比如有些科學家、技術人員沒有市場開發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在企業這兒,如何讓科技人員和企業家聯系在一起形成共識。或者說在整個推動技術市場過程中都能夠受益。那么科學家也要受益、企業也要受益,但是兩個方面不能同時進行,這就需要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就是節能減排技術的技術市場。剛才我在談的時候談到一個問題,就是某項技術如何定價?怎么樣在市場上運作?這是一個大學問。需要我們自己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很多國際合作。只要某項技術在市場上能夠得到它應該也的回報之后,這種技術就能夠迅速推廣。目前在中國有很多科技人員有好技術“鎖在柜子里,好多企業需要技術找不到”,這個之間的鴻溝如何填補,或者架起一個橋梁,讓他們能夠打通。可能也是中國在今后推動碳市場方面的一個重要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