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能源管理師。推進節能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山東模式”的創新做法走在了全國前面,企業能源管理體系、省委、省政府“兩辦”進行節能督查、預警調控等做法提前其他省份一年實施,并被國家有關部委在全國推廣。
去年下半年,國內一些地方為了完成節能指標而采取“急就章”——拉閘限電,引起強烈反響。但山東的老百姓幾乎沒有感覺生活受到影響。山東怎么做到的?
“從2009年4月,全省就開始進行節能能耗預警調控,嚴格遵循‘三不一對標一協商’原則。”鄭曉光介紹說。所謂“三不”是指,調控不影響群眾日常生活,不影響社會公共事業正常運轉,不影響企業安全生產;“一對標”是指:企業要與同行業先進水平以及政策標準對標,找出差距,加快整改;“一協商”是指:實施調控前與企業充分協商,在調控時間、內容和方式上達成一致。
必須節能,節能有參照、有手段,政府企業聯手節能,這是山東節能模式的重要表現。“十一五”期間,全省組織實施國家節能獎勵項目466個,省級節能項目558個,落實補貼資金30億元,拉動社會投資612億元。
對落后的、不節能的,山東絕不手軟。省節能辦資源節約處處長王玉剛介紹說,“十一五”以來,全省累計淘汰落后立窯水泥熟料產能7596萬噸、煉鐵822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717.1萬千瓦。
建立市場化長效機制
鄭曉光向記者介紹了一位分管節能工作省級領導的故事。山東是最早在省級推廣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省份,在審閱實施方案草案時,這位領導特別添加了這樣一條:新建商品房要預留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的位置、管道等。他解釋說: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節能效果很明顯;即使現有住戶不愿意安裝,也要為以后安裝留下空間。工作之細,不外乎此。
回顧“十一五”全省節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沖在前面。“節能工作最終要走向市場化。要通過建立市場化長效機制,實現能源消耗可控制、可操作、可交易。”鄭曉光認為。
山東正在大力構建節約型產業體系,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提高節約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山東服務業要每年提高近兩個百分點。
現在,山東節能市場化的步伐已經邁開。日前,國內首筆增量能耗跨縣域交易在煙臺成交。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今年棲霞市將獲得來自招遠市的5萬噸能耗指標,并向招遠支付相應的出讓能耗指標費用。
合同能源管理實施機制不斷完善,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已有147家節能服務公司在國家備案,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189個,年可產生節能量97萬噸標準煤。日前,省節能辦與北京銀行濟南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今后5年將為山東提供意向性授信額度60億元,支持山東企業節能減排。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