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縣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有“千年古縣”之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湯陰是武勝岳飛、文勝周文王、醫勝扁鵲的故鄉,坐擁岳飛廟、羑里城、扁鵲墓廟、夏都西河遺址、邶城遺址遺址等文物古跡,湯陰風電場便坐落于此,如今,湯陰風電場已經成為當地無論是觀光旅游還是產業發展都不可或缺的“打卡”地標。
8月15日,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參加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遠景能源共同舉辦的“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采用高塔平原風電項目調研”活動,一起踏足湯陰古縣,走進湯陰風電場。
平原低風速風電項目代表
數據顯示,我國已核準的風電項目中,平原低風速風電項目占有量約在10%-15%左右,伴隨風機技術不斷進步,加之中東南部消納空間巨大,近年來,我國中東南部地區風電新增裝機占比已超過60%-70%,發展重心開始向中東南部轉移。
秦海巖表示,“平原低風速風電項目發展是潛力非常大,根據氣象局風資源評估,風資源達到一定水平就具備風電開發價值,6m/s以上是2億千瓦,5.5m/s以上則具備10億千瓦開發潛力。”
湯陰縣屬于典型的低風速平原地區,海拔高度約50m~60m,年平均風速僅5.5m/s左右。2017年9月,湯陰風電項目由中國華能集團投資建設,一期工程安裝69臺遠景120米高全鋼塔筒、2.X平臺智能風機,裝機容量15.18萬千瓦。2020年1月1日-8月13日,風場平均風速4.83米/秒,發電量2.08億千瓦時,利用小時數1370小時,優異成績背后是領先智能風電技術的驅動。
低風速平原地區,選擇合適的風電機組是關鍵。
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廖毛雄表示,“河南平原地區風速條件相較于三北地區要差很多,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風資源條件十分必要。河南平原風資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風切變較高,為了獲得較高的風能,高塔筒、大葉片的風機更具優勢。”
另一個明顯的優勢在于,三北地區風資源雖然條件好,但消納空間非常有限。中東南部地區不同,負荷大,不用擔心限電,通過技術創新,可以讓低風速風電具備更高的開發價值。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遠景能源率先提出低風速平原風電技術,根據平原風資源特點,將風機塔筒高度從以前的90米,抬升至120、140米,甚至150米。風機葉輪直徑也隨之不斷增大,用來增強風機單位千瓦掃風面積,更好的獲取風資源,適應低風速平原地區。
湯陰風電項目屬于中國早期開發的低風速平原風電項目,使用的是遠景能源第一代低風速平原風機,采用“雙120”技術,即120高塔筒加121米的葉輪直徑,該機型可最大程度地發掘和利用河南平原地區高切變風資源。遠景能源在第一代低風速平原風機基礎上,經過不斷設計研發和技術創新,推出了“雙140”技術的第二代風機,雙“150”技術第三代低風速平原風機,在機組利用小時數和度電成本更上一層樓,完全可以實現平價。
在風場運維管理上,湯陰風電項目采用EnOS™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遠景2.X平臺風機可通過智能健康感知系統來感知風機當下的狀態、實時故障診斷及預警,以及洞察風機其部件的運行趨勢,進一步提高風電場的發電量。
人文、生態融合的風電生態樣本
風電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一直是行業高度關注的問題,關于風電建設與生態環境相關政策近年來頻頻發布,致力于風電發展與生態環保的平衡。
湯陰風電場采用去工業化設計,在保證風電場發電量的前提下,改變了風電場千篇一律的呆板形象,使其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人文歷史融為一體。湯陰風電場塔筒設計理念上,改變了傳統的白色烤漆設計,底部采用綠色漸變設計,與周邊樹木和莊稼融為一體,上部噴繪精心設計的彩繪圖案,向過往游客展示著湯陰特色的人文故事。
塔筒圖案選用了湯陰縣精忠報國文化元素和太行山水畫面,包含了甲骨文圖、文字演變、青銅文化、十二生肖、七彩長廊、城市符號、狩獵祭祀七大地方歷史人文圖案,每臺120米高度的智能風機變為大地文化藝術品,既是生產綠色電力的風機,也是中華傳統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風電場也因此成為文化旅游景點。
廖毛雄認為,“風電建設理念大致分四個層級,第一個層次是發電;第二個層次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第三個層次是要做到跟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第四個層次是漂亮,將風場本身作為一個景點——既是風機也是風景,既是風場也是景點,湯陰風電場就是按照第四個層次來進行建設的。”
走進風場,除了一條220kV的高壓輸電線路,看不到其他密布的電線,這是華能為保證風電場場區美觀,對場區內七條集電線路全部以地埋電纜的形式進行鋪設,廖毛雄表示,“在項目規劃過程中,華能非常重視風場周邊道路,植被的恢復和綠化等環境因素,采取地埋電纜也為后續當地政府規劃留出空間。”
“湯陰風電項目不僅能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能與當地人文景觀完美融合,從這個角度看,它不僅是中國風電項目標桿,也是全球風電項目標桿。”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這樣肯定湯陰風電項目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中東南部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下一個希望的田野,湯陰風電項目則是在田野上打造的人文景區,為今后的低風速平原風電發展提供了借鑒,總結了經驗。”
風電項目與人文、環境相融合是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田慶軍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早期中國風電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項目多位于沙漠、戈壁、深山里,人煙稀少,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去工業化設計。然而現在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更多,湯陰風電項目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想法,未來創新的想法一定會層出不窮。
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平價新時代,風電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最好的投資項目,以河南地區為列,風電項目造價約為7500元/千瓦,風電場全生命周期電價可降至0.3元/千瓦時左右,低于河南省的標桿上網電價0.3779元/千瓦時,風電場收益率可達7%以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秦海巖認為,“風電是改變當地能源結構最好的途徑,風電不僅僅可以發電,還可以促進地方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他表示,中國目前有69萬個村子,假設有10萬個村子風資源情況良好,每個村子裝2臺3MW風機,一個機位占地一百平米,合計只需要占地200平米,一年就可以給當地村集體貢獻接近300萬元的純利潤。
風電是一種兼顧地方文化、生態環境又促進經濟發展的友好產業,完全可以成為地方發展的支柱型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