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筑節能起步良好
到“十一五”末,全市新建建筑節能50%的設計標準執行率達100%,施工階段執行率達100%。市經濟適用住宅小區建筑面積21.92萬平方米,采用新型墻體保溫材料、燈光照明智能控制系統、供熱管道分戶計量系統、雨水收集和垃圾深化處理系統,通過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的“省地節能環保型康居示范工程”的評審。
5、交通領域節能逐步規范
市交通運管部門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措施,積極鼓勵道路客運企業使用節能環保新能源車型,目前共有雙燃料客車、燃氣車20多臺,與燃油車型相比,平均節約能耗45%。2010年,我市引導企業建設“煤層氣”重卡運輸新干線,在重點運煤通道沿線進行加氣站布點,以形成綠色交通運輸網絡和體系。到2011年6月底,全市已有6755輛社會車輛進行了油改氣。
6、公共機構節能效果顯現
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與市發改委聯合完成了全市教育、衛生等市直單位12萬支高效節能燈具的推廣工作,并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機關所有高耗能燈具的更換工作。完成了鳳翔小區6棟住宅樓的圍護結構和采暖供熱系統的節能改造。2010年,在全市90余個單位進行了耗能統計報表制度,全市公共機構能耗同比下降5%以上。
“十二五”期間,省里給我市下達的節能指標是在“十一五”基礎上單位GDP能耗下降16%,由于我市節能減排的空間和余地狹小,加上節能技術改造、新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等原因,依托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任務顯然十分艱巨。
二、“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主要做法
1、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目標實現
優化產業結構是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經過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地方煤礦由2005年的608座減到129座,生產能力由8188萬噸增加到11230萬噸,居全省第一。工業園區集聚效應開始顯現,電力、煤化工、冶煉鑄造、煤層氣產業穩步發展,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顯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態勢,商貿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快速成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正在逐步形成。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