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大工程上海軌道交通機場聯絡線的地下線超八成,誰來擔當“鉆地龍”的重任?是它——“騏躍號”!
這臺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自主研發制造的超大直徑泥水氣平衡盾構,今天在浦東國產盾構研發制造基地成功調試下線。這也是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上海牌”國產超大直徑。
“騏躍號”體形巨大,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臥車間。整機總重約3200噸,總長99米,其中主機長16米,刀盤切削直徑達14.05米,最大推進速度為60毫米/分鐘,身懷自主研發五大核心專利技術。
所謂下線,不僅標志著機場聯絡線攻克了一大重要節點,也讓“上海制造”品牌再次在國內高端裝備制造板塊中打響。
據了解,明年底前還將有8臺盾構陸續下線,助力機場聯絡線的施工建設,使之在2024年底具備通行試運行條件。
接下來,聽記者由表及里給大家介紹下“騏躍號”:
先看顏值在“涂裝”方面,“騏躍號”的刀盤采用全新配色,以藍色為主色,象征“技術領先、爭創一流”的核心競爭力;以黑橙為配色,代表隧道人堅毅剛強的意志、創新突破的活力。
盡管盾構機終日工作在一眼望不到頭的漆黑中,但建設者們將其視為一件藝術品,讓“大塊頭”顯露出柔情一面。
再看性能
中國盾構機,“皮膚”有特色,性能也沒得說。
據悉,“騏躍號”盾構能在隧道掘進中靈活轉彎,最小轉彎半徑為520米,并適應于隧道坡度6%的掘進施工,未來主要應用于機場聯絡線(西段)JCX5G-3標,擔任區間隧道掘進任務,將面臨超長距離、大埋深、復雜地層等施工挑戰。
為此,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在盾構設計、制造過程中,以超大直徑盾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貫穿于項目總體流程管控,以大數據管理平臺為主導,對裝備進行集成化、模塊化、精細化管理。
針對項目工程難點,“騏躍號”設有五大特技——切削系統常壓換刀技術、驅動系統高壓密封技術、推進系統可重構分區液壓控制技術、多手段地面沉降控制技術、輔助系統無軌式車架技術,形成盾構裝備五大優勢——可靠切削、高壓密封、姿態穩定、風險保障、高效運輸,為重大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機場聯絡線工程起于虹橋機場站,經七寶站、華涇站、三林南站、張江站、度假區站、浦東機場站、規劃T3航站樓站,止于浦東新區上海東站。全線長68.6公里,其中地下段總長56.7公里(含盾構區間49.7公里),主要承擔兩機場間及城市內市域客流,并兼顧浦東新區與長三角近滬地區之間的城際客流,對于加強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與鐵路、航空樞紐的銜接,增強主要綜合交通樞紐對長三角區域的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聽聽故事吧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大國重器”響徹海內外。
始建于1965年的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是中國最早開展盾構法隧道技術研發和施工應用的專業企業。2004年,依托于當時國家“863”計劃項目,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研制出國內首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先行號”;2009年,研發制造國內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直徑為11.22米的大直徑泥水盾構“進越號”,并成功完成打浦路復線隧道工程;同年,首批自行研制符合英標的Φ6.64m復合鉸接式盾構,開創了國產盾構批量銷往海外的先河。
隨著現代化城市的不斷發展,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很早便開展了“異形掘進機”和“微開挖技術”的研發與探索,致力于減緩城市建設的“陣痛期”。
2015年,研發制造了國內首臺類矩形盾構,通過對掘進斷面的改變,從傳統的圓形變為類矩形,實現了地下空間的集約化使用,并連續成功應用在寧波、杭州等都市核心和老舊城區。
2019年,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利用國內最大斷面的矩形頂管機,在“不封路、不占路”的前提下完成了軌交14號線靜安寺站的車站建設。此項工藝為國內首次應用。
從圓形到矩形,從小型、大型到超大型,從中國到海外,國產盾構機已成為中國高端智能制造裝備“走出去”的又一張“金名片”。對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而言,通過科研、實踐與探索,助推地下工程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尋求地下空間建設的最優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