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以下簡稱“中線建管局”)主辦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20年度開放日活動”拉開序幕。
據了解,該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三年,今年的主題為“智慧中線,安全調水”。南水北調中線途徑的多個省市相繼舉行開放活動,展示南水北調工程運用科技手段保障一江碧水安全北流。
南水北調中線開放日活動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在位于天津外環河出口閘場區的開放日活動現場看到,開放活動區域設置了多組展板,由工作人員為觀眾們講解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整體設計、重要節點工程、供水效益與監管措施等基本情況。工作人員還展示了箱涵監測儀器與水質檢測設備,并用微縮模型演示了南水北調工程如何向北方輸水。
中線建管局天津管理處副處長程德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開放日活動有助于公眾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情況和重要意義,喚醒公眾節約用水意識,強化對南水北調工程的保護意識。
供水量逐年遞增 今年已向天津調水超12億方
程德鑫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自通水以來供水量逐年持續增長,水質各項指標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II類指標以上,已經成為沿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其中南水北調工程天津干線長約155公里,工程主體為地下有壓箱涵,按照總體規劃,天津市多年平均年調水量為8.6億立方米,相當于60多個西湖水量。
“自2015年以來,天津干線工程每年的實際調水量都超過規劃調水量,今年實際調水量已達12.3億立方米。”程德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盡管近幾年每年調水量都在增長,工程安全是有可靠保障的,這歸功于中線工程實行現代化的運行管理。
另據介紹,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未來中線工程將加大對雄安的供水支持,目前建設方案已處在論證階段。
監測調度自動化,無人值班少人值守
“天津干線就像由一節節15米長的車廂相連的地鐵,地鐵每天都要停運檢修,但天津干線開通6年來一天未停。”
中線建管局天津管理處安全工程師王玲玲介紹稱,輸水箱涵深埋在地下,無法進行常規檢修,所以在建設初期就給地下箱涵埋設了“體檢器”,通過傳回的數據來完成常規監測和把脈問診。采集的監測數據采用無線或有線的通信方式,進入管理處的綜合機房及中線建管局的數據中心,完成數據上傳、整編、備份等工
作。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天津分調中心
在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天津分調中心,澎湃新聞記者看到,覆蓋一整面墻的大屏幕可以實時監控工程全域的情況,兩名工作人員正坐在電腦前監控著工程運行情況。
據介紹,南水北調工程建成了多套高科技體系,包括以控制專網為核心的基礎保障體系、以輸水調度為核心的自動化調度體系、以辦公信息化為核心的運行管理體系等,最終實現了遠程自動化調度無人值班和少人值守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