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用氣高峰期到來之際,上海新投產兩座20萬方液化天然氣儲罐。11月16日上午,上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海LNG公司)儲罐擴建工程項目2座新增的20萬方LNG(液化天然氣)儲罐在洋山LNG接收站試生產投運成功。洋山LNG接收站儲存能力由此從一期工程的49.5萬立方米增至89.5萬立方米,儲氣能力整體提升80%。
這使得上海市能源供應保障和儲備調峰能力大幅提升。上海LNG項目是上海市重點能源項目和民生工程,一期工程2009年建成投產以來,洋山LNG年供應量已占整個上海市天然氣市場50%以上,高峰達65%,成為上海天然氣應急調峰和安全保供的“生命線”。
新增的2座20萬方LNG儲罐(圖右側)為上海今冬明春用氣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在用氣高峰期到來之前投運新儲罐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上海LNG公司了解到,由于下游復工復產用氣需求抬升,上海市今冬明春的天然氣最高日需求量預計將達5000萬方。為此,上海LNG公司已提前備齊“糧草”,預定11月至明年3月進口LNG 34船,總計約30億方天然氣資源。
更遠期,多方正在加快推進上海第二LNG站線項目建設。緊鄰洋山LNG接收站現有5個儲罐的第二站線項目規模更大、難度更高,是上海中長期發展重要的能源保障。
液化天然氣的城市之旅:從鉆井平臺到城市“毛細血管”
天然氣不光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維持著現代都市龐大工業體系的日常運轉。在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進程中,安全、清潔和高效是上海能源發展戰略的關鍵詞。
上海是中國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城市之一,1999年4月來自東海平湖的天然氣正式向上海供氣,拉開了上海天然氣時代的序幕。20年余間,中國天然氣行業飛速發展,上海天然氣市場也快速擴容,城市對天然氣日常供應和調峰的需求隨之不斷增長。2019年,上海市天然氣消費量達到97億方,占全市一次能源比重的約13%。
由于管道氣資源趨緊,更加靈活的液化天然氣在應急調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的能量較氣態天然氣更大:LNG由天然氣經過壓縮、冷卻至零下162攝氏度液化而成,其體積僅相當于同量氣態天然氣體積的1/600。
為保障上海城市平穩安全運行,目前上海市已形成 “6+1”多氣源保障體系,包括:洋山進口LNG、西氣一線、西氣二線、川氣、江蘇如東、東海天然氣和五號溝LNG。在孤懸海外的洋山深水港區,來自馬來西亞的液化天然氣在此“登陸”,并通過海底管道送往城市門站,與城市天然氣主干網相連,源源不斷地為居民、企業等提供天然氣清潔能源。
上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姚珉芳在當天的試生產投運儀式上介紹,近年來,上海經歷了2016年初百年一遇的強寒潮氣候、2017-18年冬春之際全國大范圍“氣荒”、2019年夏季管道氣短缺,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嚴峻考驗,上海LNG在保障城市天然氣安全供應的同時,也為全國天然氣應急調峰發揮了重要作用。
儲罐擴建工程項目試生產投運儀式現場
下一個“生命線工程”:上海第二LNG站線項目
隨著上海市經濟快速發展,天然氣需求正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亟需提升洋山LNG儲存能力和氣化外輸能力,儲罐擴建工程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2016年5月,擴建工程項目獲得滬浙兩地聯合核準,并于當年11月開工建設。
此次投運的兩座20萬方LNG儲罐為項目主體工程,根據洋山特殊的地質條件建造而成,為當時國內首次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最大型LNG儲罐,也是國內最大淺基礎超大型LNG儲罐。
澎湃新聞了解到,近四年的建設期內,上海LNG公司成功攻克了大尺寸結構設計、坐地式儲罐罐底加熱系統等技術難題,形成多項LNG工程國內首創和行業之最,實現了設計自主化、建造模塊化、關鍵材料國產化和建設管理精細化。
上海是國內少數幾個未發生過“氣荒”的城市之一,儲氣能力曾獲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肯定。但與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無論在天然氣消費占比上還是儲備能力上,都還存在差距。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周強在儀式發言中表示,儲罐擴建工程投運將進一步提高上海的天然氣保障水平。“著眼未來,‘十四五’能源發展的要求是更加安全、更加清潔、更加高效。按照這一要求,特別是按照國家新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下的儲備能力和相關建設運營要求,上海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下一步,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第二LNG站線項目。該項目投運后,將進一步切實保障我們的能源供應體系。”
作為上海市天然氣主力氣源之一,第二LNG站線項目建成后將與現有洋山LNG共同承擔上海市的天然氣安全保供、調峰和應急儲備任務。兩者實現互聯互通,統籌調配,進一步提升上海市天然氣保供的安全可靠性。
第二LNG站線項目由接收站工程、碼頭工程和輸氣管道工程三部分組成,申能集團負責建設,計劃分期建設6-8座20萬方以上儲罐和相關配套設施,先啟動3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