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內陸核電項目獲準開工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新華社3月13日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具體到核電領域,相較于上一份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中的多處表述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其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積極開展內陸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在“十四五”規劃中未再出現。
在“第十一章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下的第三節“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中,“十四五”規劃定調:“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專欄對未來五年核電發展的技術選型、核燃料循環等進一步指明方向:建設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三代核電建設。推動模塊式小型堆、60萬千瓦級商用高溫氣冷堆、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先進堆型示范。建設核電站中低放廢物處置場,建設乏燃料后處理廠。開展山東海陽等核能綜合利用示范。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
“十三五”規劃中與核電相關的闡述則是: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該規劃的能源發展重大工程專欄提到:建成三門、海陽AP1000項目。建設福建福清、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山東榮成CAP1400示范工程。開工建設一批沿海新的核電項目,加快建設田灣核電三期工程。積極開展內陸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后處理廠建設。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加強核燃料保障體系建設。
上述變動意味著,內陸核電項目將繼續被擱置,在“十四五”期間仍“破冰”無望。
內陸地區已經開展核電站前期工作的廠址包括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江西彭澤等。2008年2月,國家發改委根據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精神,下發了同意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澤三個內陸核電項目開展前期準備工作的文件。但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令上述三地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戛然而止。一年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要求,“十二五”期間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自此,內陸核電進入蟄伏期。
2016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再次明確:深入開展內陸核電研究論證和前期準備工作。認真做好核電廠址資源保護工作。
前期準備階段,是一個核電項目安全性和經濟性的驗證過程,距離項目真正開工還很遠。以位于沿海的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為例,從啟動前期工作到2007年1號機組開工,歷時近30年。
盡管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地方呼吁盡快重啟內陸核電的聲音從未止息。歷年全國兩會上,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代表委員曾多次提交盡快重啟內陸核電項目的建議。2020年12月,湖南因氣溫驟降、居民取暖、工業用電量大幅攀升等多重因素疊加出現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省內多地啟動限電措施。湖南屬于一次能源匱乏省份,冬季缺電事件發生后,在圍繞如何保障湖南中遠期電力供應的業內討論中,核電選項曾一度升溫。
從嚴格意義上講,其實并不存在內陸核電站的概念,只是核電站建在沿海還是建在內陸的區別,全球在運核電機組一半以上建在內陸地區。但目前看來,中國對內陸核電站仍維持審慎論證態度,三大內陸核電項目短期內仍難破局。
“十四五”規劃 圖
技術路線上,“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和高溫氣冷堆都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型號。該規劃透露的信息還包括,核能應用將越加多元化。
與耗資不菲、建造周期漫長的傳統大型核電站相比,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意味著更低的造價、更易于建造安裝、建造周期更短,也更安全靈活。小型堆能夠滿足中小型電網的供電、城市供熱、工業供汽和海水淡化等各種領域應用的需求,近年來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等都在積極推進部署。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核動力破冰船都是小堆技術的應用方向。
核能供熱是山東海陽核電站核能綜合利用的第一步。2019年,山東海陽核能供熱項目一期工程第一階段正式投用,首開國內核能商業供熱先河。澎湃新聞在探訪該項目時了解到,海陽核電站規劃在2021年實現供熱范圍覆蓋廠址周邊30km、滿足海陽市內供熱需求,根據周邊城市的需求還可以適當增加;2023年實現供熱范圍覆蓋廠址周邊60km、面積3000萬平米;隨著后續機組建成投產,遠期可實現供熱面積2億平米以上,核能供熱將廣泛應用于青煙威(青島、煙臺、威海)膠東半島地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同時注意到,相比“十三五”規劃中的“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后處理廠建設”,“十四五”規劃中關于核燃料循環后端的表述更為明確。
無論從提高鈾資源利用率、保障核能長遠發展角度,還是從減少核廢料角度而言,乏燃料后處理都是核燃料循環中極其關鍵的環節。經過特殊的后處理后,乏燃料中的鈾和钚可以分離出來并返回反應堆,作為燃料循環使用,形成核燃料的循環。中國采取“自主開發、中外合作,兩條腿走路”的乏燃料后處理能力建設路徑。2005年,中法兩國就建設中國大型商用乏燃料后處理廠進行了初步交流和洽談。2013年,中核集團與世界核燃料循環后端的龍頭企業、法國阿海琺集團簽署了大型商業后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合作意向書。2019年9月,時任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透露,中法乏燃料后處理合作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有關商務談判基本接近尾聲。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國運行核電機組共49臺(不含臺灣地區核電信息,已進行首次裝料的核電機組列入運行核電機組進行統計),裝機容量約為5102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