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核電科技館的深處走,最先進入視野的,是墻面上懸掛著的石英鐘。它外表四方、邊長兩尺,以深棕色的木框鑲嵌,看上去頗具年代感。指針定格在0時15分,已不再轉動。
它記錄的,是三十年前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核電機組成功并網發(fā)電的時間,是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
翻閱中國核工業(yè)66周年發(fā)展史和核反應堆家譜,坐落于浙江省海鹽縣的秦山核電占據著重要位置。今年是秦山核電安全運行30周年,這也是中國核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出國門、參與世界核電技術競爭的30年。作為中國大陸核電的發(fā)源地,秦山核電目前共有9臺運行機組,總裝機容量為66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約500億千瓦時,是目前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近日,澎湃新聞跟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和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暨“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fā)展看國企”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秦山核電站。中國核電發(fā)展的“搖籃”和“紅船”——秦山核電以自主創(chuàng)新書寫了中國核電史上無數個第一,為國內其他核電站輸送了2000多名各類人才。新的能源格局中,核電正從過去單純提供電力向零碳綜合能源供應轉型,站在新起點上,秦山核電開始了又一次“創(chuàng)業(yè)”。
秦山核電是目前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本文圖片均由秦山核電供圖
核電起步,秦山開創(chuàng)
1991年12月15日凌晨0時15分,在上海以南115公里的浙江海鹽縣,中國大陸第一座30萬千瓦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fā)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也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開啟了中國和平利用核能、核工業(yè)“軍轉民”的新一頁。但“零的突破”絕非坦途。
作為首座核電站,當時沒有生產準備、更沒有運行管理經驗,連參考電站、模擬機、參考文件體系和程序都沒有,屬于“白手起家”。
就像中國早期許多核工程一樣,秦山核電站也有一個代號,“728工程”。
從項目初始技術路線、堆型方案確定過程中的曲折反復,到工程建設中的排除萬難,再到并網發(fā)電、安全運行,秦山核電成為中國核電的發(fā)祥地。并網發(fā)電15天后,中國與巴基斯坦簽訂了建造同樣堆型的兩臺30萬千瓦級機組合同,實現了向國外“原裝”出口核電機組。
1994年4月1日,秦山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yè)運行。秦山核電基地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建成,從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到“九堆繞秦山”,中國核電實現“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fā)展的歷史性跨越。
秦山一期核反應堆正對面的山麓上,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刻“秦山春曉”四個大字。“這是中國核電人記錄歷史的方式,秦山核電站就像一支報春曲,奏響了我國核電事業(yè)的春天。”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說道。
秦山一期項目設計建造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設計建造能力、工藝標準、冶金材料和制造水平均受時代限制。該項目投運后,秦山人不斷對其進行技術改造,每年投入技改資金數千萬元,平均每年完成技改項目130多項,使一個原型堆變成了安全穩(wěn)定運行的商用堆。
秦山核電基地在技術、運行管理、維修等各方面起步最早,搭建了一系列專業(yè)技術和人才平臺
核電母機,人才搖籃
秦山核電廠始建時期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核電的體系和制度建設、培訓工作都是第一次開展。經過3年多的國內外培訓,1991年,秦山核電首批反應堆操縱員共35人通過考試取得執(zhí)照,成為中國大陸第一批核電操縱員。
此后的30年里,這批“黃金人”走向國內各個核電基地和其他核電集團,成為關鍵崗位上的技術和管理骨干,是中國核電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經過35年的建設發(fā)展,秦山核電已成為我國核電人才的搖籃和重要集聚地,為國內其他核電站輸送各類人才2000多名,其中擔任核電高管的人數近60人。
“秦山投運后,國內其他核電站要建設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從秦山要人。”黃潛說,這種“要人”現象的出現,與秦山起步最早有關,但又不僅與最早有關。
他對澎湃新聞表示,秦山走出了35名中國大陸第一批核電操縱員,在技術、運行管理、維修等各個方面起步最早,積累了豐富經驗。除了經驗,秦山還建立起一整套標準的管理體系。“秦山基地9臺機組、4種堆型,從30萬千瓦、60萬千瓦、7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群堆管理難度比統一堆型的核電基地要復雜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要規(guī)范化,必須將經驗總結提升成為標準。
在專業(yè)平臺建設上,秦山核電搭建了一系列專業(yè)技術和人才平臺。2004年,秦山核電建立了國內核電運營領域唯一的國家核特有職業(yè)技能鑒定站。2019年,根據國家政策要求,該站承擔了核反應堆運行值班員、核反應堆控制保護檢修工、核反應堆核級機械設備檢修工、輻射防護工、放射性廢物處理工、核設備無損檢測工等6個核特有職業(yè)技能等級認定工作。
但秦山的目標不止于此。黃潛認為,秦山已經具備國內首屈一指的培訓設施,“十四五”時期將繼續(xù)大力推進核電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
從核電到核能綜合利用
在日益激烈的能源市場競爭格局中,核能發(fā)電的優(yōu)勢在于清潔性和高能量密度,但也面臨與同樣低碳的天然氣及成本快速下降的可再生能源競爭。讓核電站進入更多能源市場,在售電之余賣熱、賣水、制氫,與可再生能源相輔相成,是出于提高核能經濟性的現實需求,也是確保核能長期競爭力的創(chuàng)新需要。
“核”諧共生
黃潛介紹,秦山核電正在全力推進零碳未來城的建設,發(fā)揮核能零碳排放優(yōu)勢和秦山核電人才技術優(yōu)勢,搭建核能發(fā)電、核醫(yī)藥、供熱、制氫等零碳核能綜合應用新平臺。
零碳未來城的“十四五”重要規(guī)劃包括同位素生產基地、核能供暖示范項目、核電學院、核能制氫和大規(guī)模儲能等等。
不久的將來,核能可實現為大型工業(yè)園區(qū)、公共設施、民用生活區(qū)等不同業(yè)態(tài)提供零碳電力、生活供熱、生活供冷、高品質工業(yè)蒸汽、集中壓縮空氣等綜合能源。
作為中國最“老”核電基地的秦山,依然在源源不斷地煥發(fā)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