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智慧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發布,助力建筑碳達峰碳中和 |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1/5/24 7:49:21 用手機瀏覽 |
國內首個適用于規范智慧辦公建筑建設、運營及評價工作的《智慧辦公建筑評價標準》于5月19日發布。
《智慧辦公建筑評價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負責管理發布,由清華大學、萬科與微軟分別從技術內容解釋、建筑行業實踐與技術賦能的角度,推進《標準》的編制工作。《標準》圍繞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現代辦公場景,主要從用戶評價、管理評價、提高與創新三個維度,為智慧辦公建筑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標準。
與這一領域的傳統標準相比,《標準》涵蓋建造及運行領域,首次從場景和用戶體驗入手,充分考慮實際狀況和提升方向,突出辦公建筑的目標、綠色、高效,注重用戶體驗,同時契合國家減排計劃,促進寫字樓宇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專委會2020年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筑運行階段占比21.9%,建筑領域的節能對中國按時完成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尤為重要。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育部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波榮教授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表示:“光靠傳統的能源節省方式,實際上是很容易遇到瓶頸的。一個以人為本的、有反饋調節的智能系統會革新節省能耗的方式,實現使人更感舒適地節能。”林教授在現場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個會議上,空調溫度過低,每個人都冷,反饋后就是直接關掉,在里面的人就會開始覺得熱。而智能建筑中,溫控則是根據體溫檢測等實時調節的,可自動調節至體感舒適的狀態。”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標準》還關注如何運用智能化的環境、節能、安保技術確保用戶的健康與安全;同時鼓勵構建智慧辦公空間,為員工提供動態、靈活、便利的辦公設備和環境,在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促進員工發揮生產力。
《標準》為智慧辦公建筑的運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構建樓宇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統(IBMS),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能源、暖通、電梯、照明、停車、門禁等基礎設施的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運行等。此外,《標準》還鼓勵辦公建筑積極探索運用室內導航、數字孿生等創新技術來不斷拓展和完善用戶體驗。
《標準》還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其以人為核心,在編制時廣泛調研人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如安全保障方面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健康舒適方面的二氧化碳濃度檢測,工作效率方面的會議系統信息共享等等。從較為固定的使用場景出發,使人、設備、空間真正關聯起來,更“聰明”地用能,也使《標準》有了生長性,為將來的技術更新留下了空間。
針對爭議較多的數據與用戶隱私問題,微軟公司副總裁,中國區首席運營官鄒作基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回應:“微軟不擁有數據,微軟只提供平臺,相當于是一個生態空間。”即在有一個共創的標準后,通過各方協作,微軟提供的云平臺可使一棟智能建筑相關的無數個供應商所擁有的數據互相打通,同時保障數據的安全,實現“通過尖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
在智慧建筑領域,微軟已有實踐。其在西雅圖的總部園區的3萬臺各類設備中部署了超過200萬個傳感器,將145棟建筑相互連接,確保48%的設備故障在60秒內就能得到修正。微軟智能云矩陣,為智慧建筑提供了完善的技術平臺與解決方案。
例如,微軟覆蓋全球60多個區域的Azure云平臺可提供先進的云計算、云存儲、數據庫與網絡服務,其全面的物聯網、商業智能、大數據解決方案,能為產業園區甚至更大規模的建筑群落,提供從海量設備接入、大數據分析到預防性維護的先進功能。而現代生產力云平臺Microsoft 365與Dynamics 365智能業務應用相互結合,特別是通過快速發展完善的Microsoft Teams,能夠為企業構建起以多方協作、遠程會議、信息資料安全分享及生產力資源統籌管理為基礎的現代工作文明一攬子解決方案,其與智慧辦公建筑相得益彰,可以真正改善用戶體驗,提升生產效率。
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強在發布會現場致辭時表示:“標準制定促進行業發展,這是一個開端。”微軟公司副總裁,中國區首席運營官鄒作基也多次表示,希望行業內共同參與,推進《標準》成熟,打造真正智慧的辦公建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