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至一座城市的運行、小至一家工廠內某條生產線的運轉,要進行有效的碳管理進而實現碳中和,關鍵的第一步是碳盤查,也即摸清各個環節直接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但要“摸清家底”、確定排放邊界和排放來源須投入巨大的成本,傳統的碳盤查大量采用人工追蹤和統計,使得碳數據的真實性本身就存有爭議。碳排放強約束時代到來后,人工主導、不可追溯的碳盤查結果會導致企業控排減排難以為繼。
企業維度的碳管理尚且如此,政府部門面對的則是一張更龐雜、碳排放源分布更廣、原始數據追溯更困難的“碳地圖”。在國內最早提出“零碳城市”目標的江蘇無錫,如何鎖定每一克“碳”來龍去脈?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無錫的最新探索是用數字技術填補碳排放管理的未知黑洞,基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來掌握企業碳足跡的實時數據。
近日,遠景紅杉碳中和基金和國內首個政府級別“能碳雙控”管理平臺落戶無錫。無錫高新區與綠色科技企業遠景科技集團(下稱“遠景”)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通過遠景方舟“能碳雙控”管理平臺,實現區域內能耗、碳耗全流程實時統計、精準跟蹤和及時預警,構建企業、園區、政府數字化碳管理體系。根據無錫方面與遠景的合作規劃,無錫高新區首批約200家企業計劃接入該平臺,實現實時盤查企業碳排放數據,打通各項數據申報,持續跟蹤自身能耗及節能項目,一鍵采購綠電、綠證,連接碳市場,并結合能源管理降耗減碳,實現碳中和閉環。
在試點基礎上,上述方舟“能碳雙控”管理平臺將逐步向全區、全市拓展。
在經濟發展動能上,無錫一直是“優等生”。作為百年工商名城的無錫,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70.48億元,人均GDP16.58萬元,位居全國第一。無錫高新區近年來以碳中和技術產業化為主攻方向,萬元GDP能耗0.205噸標煤,約為全國平均的40%左右;萬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僅0.38噸,約為全國平均的四分之一。
但零碳城市建設是一場硬仗,要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鋒城市,要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碳排放強度有效下降,即便對于“優等生”無錫而言,也極具挑戰。
遠景紅杉碳中和基金和國內首個政府級別“能碳雙控”管理平臺落戶無錫
遠景零碳業務總經理孫捷對澎湃新聞介紹稱,遠景方舟“能碳雙控”管理平臺解決了政府實時統計所轄區域內碳排放的現實需求,并在能耗、碳耗達到警戒值時第一時間給出預警,統籌管理。未來,基于這套碳管理體系,政府可以更具針對性地制定綠色金融服務等支持政策。對于企業來說,在方舟平臺上可以實時摸清碳排放、持續跟蹤減排技術效果。當自身節能減排、接入清潔能源電力仍無法抵消碳足跡時,可進一步通過方舟連接交易市場,通過采購綠電、綠證、碳匯等完成履約。
以一家工廠為例,要追蹤每一克碳,先要找到碳排放來源,通過物聯網手段把電表、氣表、熱表等排放源采集設備接入智能物聯平臺,在獲得準確、實時的基礎數據之后,對數據的歸類、聚合,對碳排進行統計和分析,這一步叫“摸清家底”。有了基礎數據之后,才能幫助企業設定減排目標,匹配減排技術,形成減排的實施路線圖。
這相當于形成了一塊詳細記錄區域內所有企業碳排放情況、節能減排成效、碳強度削減憑證的“碳看板”,既為企業提供了節能減排的現實依據,也為政府制定針對性碳排放政策幫助企業降碳的關鍵抓手。
上述流程看著流暢簡單,實際上要打通其中的任何一個痼疾都并不容易。除了以技術手段杜絕碳排放數據的人工干預外,再比如在購買綠證環節,以往常常有企業遇到綠證無法辨別真偽的問題,或是綠證重復計算,但由于此前缺乏技術手段,很難核查。“方舟”能與綠證交易市場和碳交易市場打通,并利用區塊鏈溯源技術,幫助企業買到真實、且不被重復計算的綠色權益。
要形成這樣一套閉環的碳管理體系離不開物聯技術,但光有技術遠遠不夠。截至目前,遠景智能物聯平臺EnOS已協同管理全球超過1億個智能設備終端,連接全球超20%、300GW能源資產,由此積累下豐富的新能源資產、碳資產縱深管理經驗。
孫捷稱,除了無錫的零碳版圖,遠景還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打造了基于傳統高排放且能源富集地區的零碳產業園。
“無錫高新區的產業特征與三北地區完全不一樣。比如內蒙古的減排路徑是算兩筆賬,一手是高排放,另一手是當地風光資源、森林碳匯,兩者對沖,這是長三角地區不具備的特點。”他解釋稱,“遠景在內蒙古布局了零碳產業園,產業的確是高耗能的,但當地擁有豐富的風電、光伏資源,如何因地制宜使用當地資源形成綠電、給這些園區供綠電,是其中的關鍵。凈零排放并不是不排放,而是靠當地綠電和節能減排達成碳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