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第三天了,當地紡織工廠一大半都停工了。訂單交不上貨,有些公司一天就要虧損幾十萬元。”9月27日上午,遼寧省丹東市紡織服裝協會的一名負責人周行(化名)告訴中新經緯。
近日,“東北拉閘限電”話題在社交媒體持續刷屏,不少居民抱怨停電來得突然,恢復時間也未知。
實際上,限電并非僅在東北地區發生。今年以來,受煤炭供需緊張等原因影響,全國多地為保電力供應,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電”措施。據公開數據顯示,進入8月下旬以來,江蘇、浙江、云南、廣西等地已有數十余家上市公司發布“臨時停產”或“臨時限產”的公告,“電力供應緊張”“配合地區‘能耗雙控’的要求”等字眼被密集提及。
不同的是,東部、南部省份主要集中在工業限電。而東北地區的限電則是關涉民生的居民用電,由此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
“不敢讓父母出門,怕被困在電梯”
“限電時間不定,也沒有任何通知。我父母心臟不好,我現在不敢讓他們出門,萬一被困在電梯里就很危險了。”老家在黑龍江牡丹江市林口縣的王女士告訴中新經緯,父母均已年過60歲。遠在外地,她很擔心家中老人限電后的生活。
據王女士介紹,進入9月之后,父母告訴她家里偶爾會停電,通常是下午停幾個小時。“從25日開始停電時間延長,下午三、四點就開始停電了,晚上快11點才恢復。”
王女士稱,現在牡丹江的天氣已經轉冷,晚上氣溫在10℃-15℃。老人本身對溫度要求比較高,通常都要開電褥子入睡,現在只能拿出更厚的被子來代替。
“現在也沒有通知每天什么時候停電、停多久,看新聞說每天限電的數額不一樣,停電的時間也不確定。”王女士說道。
周行也沒想到,限電持續了好幾天。“以前也會偶爾收到停電通知,但都是短暫的。不像這次,一連好幾天斷斷續續地停電。”他說,丹東市的紡織企業主要是做內銷,以加工為主,主要用電的設備是一些縫紉機。電停了后,生產也只能同步告停。
地處遼寧省東南部,丹東市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體系。2021年3月,丹東還承辦了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首場對接會。“今年大家的訂單量都特別好,甚至有些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周行透露,因為疫情后國外的工廠受到影響,很多訂單都轉到國內了,也給企業帶來了機遇。“所以現在連續停電影響還是挺大的,據我了解,很多訂單都等著交貨,老板也很著急。”
煤炭供應,對限電影響幾何?
東北地區緣何會拉閘限電?26日,遼寧省工信廳召開全省電力保障工作會議指出,前8月,遼寧省全社會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7月以來,由于發電能力大幅下降,遼寧省電力短缺。
會議提到,9月23日至25日,由于風電驟減等原因,電力供應缺口進一步增加至嚴重級別,遼寧省啟動3輪II級(負荷缺口10-20%)有序用電措施,個別時段在實施有序用電措施最大錯避峰416.92萬千瓦的情況下,電網仍存在供電缺口。
根據《電網調度管理條例》,東北電網調度部門依照有關預案,直接下達指令執行“電網事故拉閘限電”。拉閘限電不同于有序用電,是保電網安全的最終手段,用電影響范圍擴大到居民和非實施有序用電措施企業。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限電”風波中的煤炭價格問題值得關注。北京能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焦敬平在接受中新經緯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東北地區出現大規模限電,除了風電驟減,煤價高、電廠發電意愿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煤價上漲已持續有一段時間,但最近供應預期還在收緊,包括9月份陜西地區的供應受限、10月份大秦線秋季檢修,秦港庫存預期下降等。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長協(煤價),市場煤量少,供需錯配,容易造成價格彈性偏大,再加上期貨在持續放大市場情緒。”焦敬平分析稱。
據了解,企業所購買的煤炭主要分為“長協煤”和“市場煤”兩種。對發電供熱用煤進行100%全面保障,就需要煤炭供需雙方簽訂中長期購銷合同,也就是購買“長協煤”。
“沒有煤,買不到煤。”一位煤炭行業從業者對中新經緯透露,不僅僅是東北,南方的電廠也買不到。
上述從業者介紹,國內發電較依賴煤炭,核電和水電的占比較小,并且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8月,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8億千瓦,其中,火電12.8億千瓦,占比達56.14%。
為何今年在非用電旺季會缺電?在他看來,一方面是近年環保的要求更高,煤炭產量受限;另一方面則是用電需求所致,往年的供需增速基本上是一致的,旺季消庫,淡季補庫,今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供需錯配壓力較大。
該從業者認為,如果現在不限電,到冬季供熱供電用煤旺季時,電煤供應缺口或許會持續擴大。
煤炭的價格今年也出現大幅上漲。據悉,和火電發電密切相關的動力煤價格也翻了一番。截至9月27日收盤,鄭商所動煤指數上漲5.32%,報1241.48元/噸,創下近8年來新高,去年同期在600元/噸左右,僅最近一個月漲幅就達40%多。
Wind截圖
用于冶煉的焦煤價格也出現大幅上漲。“焦煤去年每噸1300元,今年漲到了3400元多了。”某中部省份煤礦相關負責人介紹,焦煤主要是用來做高爐煉鐵等,他所在的煤礦目前已經停產近一年,“采礦許可證到期還沒辦下來,目前很難辦下來。”
此外,因為疫情等因素,進口煤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東海證券稱,近期煤炭供應偏緊,但下游仍處消費旺季,沿海港口煤炭庫存持續下行,蒙煤受蒙古疫情影響通關有一定限制等,加劇了煤炭的供需缺口。
限電何時能緩?
“我比較關心的是什么時候能恢復正常供電,停電可能會涉及到停水。停水會不會影響供熱?東北的冬天很冷的。”前述王女士說。
對老百姓來說,最關心的是這場限電潮何時能緩。小瑤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白領,這幾天她都在操心哈爾濱牡丹江老家的情況。“從前天就開始分片區停電了,我們家住在9樓,也有老人在,出行很不方便。像那些住在20多層的,也只能爬樓梯。”
小瑤的母親在當地一家地下商城經營服裝店鋪,靠發電機來支撐用電。但是,提升了成本不說,因為停電,客流也變少了,很多店鋪都關起了門。
盡管如此,發電機還是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停電神器”。中新經緯記者在采購平臺隨機聯系了一家遼寧當地的機械設備公司,對方表示,店里普通的小型發電機價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但這兩天已經缺貨了。“這幾天停電,買的人比較多,庫存已經沒有了。如果要買的話得從別的城市調貨。”
另一家沈陽某機械設備公司向中新經緯記者直接表示:“你盡管去打聽,現在整個沈陽都沒有新的發電機。我這里的貨都是二手的,也能用,停電的時候大家不挑。新貨早就賣完了,你花多少錢現在都沒有貨調給你。”
淘寶上一位發電機賣家也稱,店鋪這幾天訂單量暴增。在買家評價中,不少網友稱,因近期屢屢停電,因而購置了發電機在家中。
但是,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目前,多地政府部門已對限電情況陸續作出表態。26日,吉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吳靖平指出,要從保民生保供暖大局出發,堅持“五路并進”增加煤炭供應。落實與蒙東煤礦中長期供煤協議,加大進口煤采購,組織省內煤礦安全釋放產能,千方百計擴大市場煤供應,確保儲備煤足量達標,做到采暖期電煤不斷供、暖氣不停供,維護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針對當前供電形勢,國家電網公司表示,全力以赴打好電力保供攻堅戰,保障基本民生用電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現拉閘限電情況,堅決守住民生、發展和安全底線。
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次“限電”的焦點在東北地區,但全國多省份都在面臨考驗。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個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為一級預警;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方面,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云南、江蘇、湖北8個省(區)為一級預警。
所謂“能耗雙控”,就是既控制能源消耗強度(單位GDP能耗),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幾大城市反而未出現在“一級預警”的名單內。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隨著多地能耗雙控政策的升級,已有16個省份出臺了力度不等的限電措施。如寧夏要求“高耗能企業停限產一個月”,江蘇、廣東、浙江等省份提出“開二停五”“限產90%”等措施。
專家:限電配套政策要跟上
本輪東北拉閘限電最受人詬病的是并未提前與居民、企業溝通,也并未溝通何時能恢復供電,以至于很多人居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差點釀成慘劇。
據央視新聞消息,9月24日,遼寧澎輝鑄業有限公司因突發限電,導致排風系統停運,發生高爐煤氣中毒事故。事故中,共有23人送至遼陽市中心醫院救治。截至27日,23人仍在醫院接受觀察治療,暫無生命危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指出,如今中國遇到經濟轉型升級的好機會。這個轉型就是從使用高能耗的產業,向低能耗的數字技術和智能智慧技術去發展。“從內部看,我們特別希望節能減排,并且技術上也發展到這個節點,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下調了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這時候如果能推動產業向新能源結構去發展,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同時,曹和平認為,在拉閘限電的大方向下,要有配套性的政策來實施,不然就會出現一個好政策實施后,會出現負面的限制性現象。
“大政策下,各地方應該有不同的微調,不是僵硬地照著上級的姿勢去走,不做調整、不做配合的政策,生硬的執行政策是粗暴的、野蠻的,應該得到校正。”在曹和平看來,如今通信技術發達,有關部門應做到提前通知、及時反饋。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指出,“在電力行業轉型、碳達峰的過程中,供電成本一定會上升,而經濟社會的發展希望電價越來越低,如何匹配兩者的關系,需要對供電成本問題提前做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