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澎湃新聞注意到,與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的表述相比,今年的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雙碳工作執行和能源轉型的節奏把握,是定調來年能源政策的最權威風向標。
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能源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是達成雙碳目標的主戰場。從傳統化石能源過渡到新能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意味著其高比例接入傳統電力系統將推高系統成本,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而言是嚴峻挑戰,必須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信息強調,能源轉型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先立后破,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現階段,減碳不等于“一刀切”退煤。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12月10日晚新華社發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之后,新能源行業關注度最高的一條表述。有觀點認為,這對于光伏供應鏈中高耗能的多晶硅環節和拉晶環節是重大利好,意味著光伏原材料生產將免于能耗總量考核。但多位行業分析人士對澎湃新聞解釋稱,這種理解并不正確,“原料”用能指的是化石能源不作為燃料使用而作為原料使用時,比如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在這種情形下不再直接折算成能源納入雙控的總量控制。這條表述可視為對風電、光伏發電發展的鼓勵,但不等于新能源上游高耗能環節的產能擴張可以無限制展開。
據第一財經報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2月11日舉行的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對此進行了解釋:“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它(能源產品)轉化為原料了,它并不是100%的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一般只有20%(排放),80%是轉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統計上要把它們分開計算,管理部門要考核,這些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實際上,就在今年多省份出現限電停產現象后,9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已就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能耗雙控差別化管理作出調整。 該《方案》提出,根據各省(自治區、 直轄市)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等情況,對超額完成激勵性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地區,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 新政策進一步強調了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將顯著提高各地、尤其是能耗雙控緊張地區建設可再生能源的意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雙碳工作表述的一大亮點,是“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這是能耗雙控制度實施以來、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的重大變化。
從能耗雙控逐漸向碳排放雙控過渡,有助于更為精準地保障雙碳目標的實現。在化石能源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能源體系中,能耗水平與碳排放水平直接掛鉤、高度吻合,但隨著低碳清潔能源逐漸成為主體能源,能耗雙控考核須作出調整。業內人士認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提出與上述雙控機制調整相匹配,目的是為在碳排放雙控出臺之前將不產生碳排放或少量碳排放的項目挪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