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月20日在江蘇南通如東舉辦的“五彩如東城·崛起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獲悉,南通如東去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約占全省新增規模的一半、全國的四分之一,創下同年并網單體項目數量最多、容量最大兩項紀錄,建成了全國首個風電母港、亞洲最大海上風電群。如今,在如東東部黃沙洋海域海上風電項目地,760臺巨型風機屹立于萬頃波濤之上,源源不斷地吸風吐電輸入華東電網。
據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介紹,如東是一個海洋資源大縣,陸域面積200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擁有86公里黃金海岸線、104萬畝金色灘涂,是全國文明城市,著名的海鮮之鄉、教育之鄉、文化藝術之鄉、體育之鄉和綠色能源之都。預計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0億元,工業、服務業應稅銷售分別邁上2000億、1500億元臺階,金光、桐昆項目順利試生產,LNG接卸量創歷史新高,11個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并網發電,建成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綜合考核穩居南通第一方陣,實現了“十四五”發展良好開局。
2021年,華能、三峽、國家電投等群雄逐鹿南通沿海海域,全速推進“海上三峽”建設。“如東去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約占全省新增規模的一半、全國的四分之一,創下同年并網單體項目數量最多、容量最大兩項紀錄,建成了全國首個風電母港、亞洲最大海上風電群。最多時,如東海域每天就有200多艘船舶3000多人施工作業,‘海上三峽’建設初具規模。”南通海事局負責人介紹,在遭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以如東為主戰場的南通風電產業仍然跑出“逆勢上揚”加速度,規劃建設的20個風電項目全部順利完工,平均建設工期僅為6.8個月,配套裝備產業連片帶動、增長迅猛。
2022年1月5日,江蘇省政府召開了一場中外經濟界頗為關注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沿海規劃(2021-2025年)”)。這個旨在引領江蘇沿海地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重磅規劃提出:加強沿海電源點及電力、油氣輸送通道規劃布局,統籌建設海上風電、沿海 LNG 接收基地等。推進深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支持探索海上風電、光伏發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江蘇沿海地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快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爭達20%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2.5%。
據如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蔡東介紹,沿海規劃(2021-2025年)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的重大事項和2009年《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續編,無疑給江蘇沿海城市發展帶來新一輪利好。如東正致力于建設“五彩如東”:砥礪初心使命,打造紅色之城;踐行雙碳目標,打造綠色之城;深耕向海圖強,打造藍色之城;致力科技創新,打造銀色之城;推動文旅融合,打造金色之城。2022年,如東將牢牢把握向海發展戰略,堅持不懈深耕海洋經濟,矢志打造江蘇省向海發展先導區、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