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4月23日電 題:中國柴達木盆地:創新儲能技術促光伏光熱能源消納
作者 潘雨潔
柴達木盆地的戈壁“沙海”之中,光熱電站、光伏廠區的數萬面“定日鏡”“光伏板”列成一望無際的“矩陣”追逐日光,“大容量熔鹽儲罐”“超級充電寶”“綠氫工廠”將吸收的太陽能高效利用、存儲轉化,數百兆瓦的光熱儲能發電項目正加速建設......
中國“沙戈荒”地區主要位于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六省區。其中有著“聚寶盆”之稱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盆地,可利用土地面積廣闊,年均日照時長超3500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7000兆焦/平方米,是中國第二高值區。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柴達木盆地光伏裝機容量快速增長,但由于光伏發電的峰谷特性以及本地電力消納與外送能力的限制,導致一定程度的棄光棄電。
基于此,在地企業不斷創新技術、健全多元儲能體系,以項目推動光熱能源的有效利用與消納,延伸產業鏈。
青海中控50兆瓦光熱電站位于海西州東部德令哈市,至今已穩定運行五年九個月,是中國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之一,也是全球首個年發電量超過年設計發電量的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
電站建在蒼茫戈壁深處,以同心圓陣列排開的27135面“超級鏡子”圍繞著中央200余米高的吸熱塔,自動跟蹤收集太陽光能,精準反射、投遞至塔頂吸熱器,配置的7小時熔鹽儲能系統通過加熱熔鹽儲存熱能,再根據電網調度指令夜間釋放熱能,最終帶動汽輪機發電。
“電站能夠有效解決不穩定的太陽光能和電網穩定出力間的矛盾,實現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輸出。”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樊玉華表示。
而在德令哈市更多在建和投運的新型光熱儲一體化項目中,光伏棄電得以有效利用,或與塔式光熱電站結合,配套余電利用系統實現大規模光伏、光熱、儲能協同發電;或轉化為氫能并儲存,需要時再通過氫能發電。種種創新技術均可有效促進光熱能源消納,同時平滑電力輸出,增強電網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這是國內高海拔地區綠電制氫的首次嘗試。”華電德令哈100萬千瓦光儲及3兆瓦光伏制氫項目運營經理溫吉祥介紹,光伏棄電制出綠氫可應用于化工產品、汽車加氫設施等,有效延長清潔能源產業鏈。
日前,青海官方出臺中國首部省級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青海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從發電、儲能、消納環節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具體規定,推進清潔能源“并網消納”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