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作為安全、低碳、穩定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戰略組成部分。”4月27日,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主辦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開幕,來自國際組織、多國政府、科研機構及產業界的數百名代表齊聚一堂,共議全球核能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輪值理事長楊長利表示,核能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力量,中國愿與全球同行深化合作,共建核能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共同挑戰,核能的戰略價值被重新評估。楊長利援引數據指出,截至2024年,全球在運核電機組達417臺,年發電量創2.8萬億度新高,占全球總發電量的9%;在建機組65臺,規模為1990年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正以核能為抓手推進“雙碳”目標。楊長利介紹,核電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因子僅為6.5gCO2/kWh,低于水電、風電和光伏,“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核電不僅承擔基荷作用,更能為電網安全提供支撐,并助力工業、供熱等領域的低碳轉型。”根據規劃,中國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預計達1.1億千瓦,成為高碳能源替代和電力系統穩定的“雙支柱”。
中國核能發展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中國商運核電機組58臺,核準在建44臺,總規模居全球第一。2024年核電發電量4447億千瓦時,等效減排二氧化碳3.34億噸。“中國核電機組安全運行超600堆年,從未發生INES 2級及以上事件,82%的WANO指標達全球前10%。”楊長利強調,安全始終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
技術突破與產業鏈完善為中國核電注入新動能。通過“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國已形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自主品牌,建成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示范工程。“玲龍一號”小堆預計2026年投產,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滿功率運行,聚變裝置研發持續突破。“我國具備同時建造40余臺機組的能力,年設備制造能力超10臺套,核燃料循環產業鏈實現自主可控。”楊長利說。
面對全球能源轉型需求,楊長利呼吁深化國際合作:“歷史經驗表明,唯有開放合作才能共贏未來。”他列舉多項成果:中俄田灣、徐大堡項目有序推進,中法臺山EPR首堆成為標桿,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采用“華龍一號”技術,中哈、中非核燃料合作持續深化。中國還深度參與ITER計劃,向全球開放12個核科研設施。 目前,3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三倍核能宣言》,新興國家加速布局核電。楊長利表示:“中國愿分享發展經驗,與各國共筑核能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
“核能是人類應對氣候挑戰的重要選項,其發展需要智慧,更需要共識。”楊長利說。(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