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燈市場雜亂無序劣質橫行
消費者認識模糊,好產品紛紛出口,偽劣品乘勢攪局
節能燈受檢輯錄
2006年2月,國家有關部門對上海、廣東兩地的節能燈商品進行檢測,合格率僅為39%。
2006年“3·15”期間,天津質量技監局對市場上銷售的節能燈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監督抽查合格率僅為15%。
2006年4月份,上海市有關部門對市場上的節能燈進行了產品質量檢測,在抽檢的5個系列45種商品中,16種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5.6%。
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日前對市場上銷售的節能燈產品進行了質量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僅為22.5%,節能燈產品質量問題十分嚴重,一些產品耗能嚴重,一些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容易引起短路引發火災。
西安市質監部門近日進行的專項抽查表明:西安市場上的部分節能燈具,只有30%樣品符合質量和節能標準。
節能燈與白熾燈相比具有高亮度、低耗能、光效穩定等優點。據專家測算,如果以功率為11W的高品質節能燈代替60W白熾燈,不僅減少耗電80%,亮度還能提高20%~30%。以每天使用4小時、推廣使用12億只計算,一年可節電858.48億千瓦時,而三峽電站年發電量也只有850億千瓦時左右。因此,近幾年節能燈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國內市場始終不溫不火,無法發揮其巨大的節能作用,究其原因,是市場上的節能燈產品質量差、壽命短,市場混亂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欲受到打擊。
大企業瞄準國外市場國內小企業獨領風騷
目前,我國的節能燈生產企業逐漸由中小型、手工化、半自動化生產轉向大型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同時,我國掌握了節能燈的相關核心技術,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我國消費市場的不成熟,優質產品由于價高在國內市場上得不到認可,我國的節能燈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大型的、具備相當生產實力的企業基本放棄了國內市場,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外,幾乎90%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而留在國內市場的節能燈產品,大量出自未能達標的小企業,這類企業在管理水平、技術條件、硬件設備、人員能力、營銷理念等各方面與大型企業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生產的節能燈光效低、壽命短和光衰快,但由于價格低廉,依然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更由于國內市場供過于求,惡性競爭也隨之產生,許多生產廠家不顧產品質量,盲目降低產品價格,采用劣質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以求銷量。因而就造成國內市場質量較好的品牌數量很少,優質優價的產品為數不多。中國照明學會的劉世平秘書長和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的陳理事長都認同上述說法,他們指出,節能燈在消費者心中的滿意度大打折扣,劣質節能燈的盛行嚴重地影響了節能燈在國內市場上的推廣。混亂的市場使規范的節能燈生產廠家不敢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加劇了國內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使消費者更難建立起對節能燈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生產領域應設立技術門檻
目前我國節能燈生產企業很多,規模大小、生產能力高低參差不齊,市場混亂。業內人士指出,相關進入門檻的缺失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當記者就這一問題向中國照明電器協會陳理事長求證時,他說,目前對生產企業的要求和管理上還沒有準入門檻來進行限制,國家對該行業的控制主要是通過產品認證和產后的產品質量檢測來實現。也就是說只要生產的最終產品經國家相關部門檢測合格就可以進入市場銷售。但在認證方面,目前存在認證和生產“兩張皮”的現象,在獲得認證后,一部分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價格和銷量上取得優勢,并不會按照標準規范來做。
一位業內人士——華貝爾微電子高頻光源事業部的韓儉榮也向記者透露,市場混亂的關鍵點是在節能燈的生產技術要求方面,對生產企業沒有技術門檻限制。他說,如果我們的要求僅僅是節能燈可以點亮,那么只要投資1萬~3萬元就可以做。但是優質產品或者是質量合格產品對技術的要求還是很高的。節能燈的重要指標是安全性和壽命,從產品品質的角度講,決定產品質量好壞的關鍵是看企業是否掌握了生產節能燈的核心電子技術。鑒于此,他提出了一些頗具建設性的建議:國家在對生產企業設立進入門檻時,不應該只是注重門檻的外延,如廠房面積、注冊資金,而要從本質上強調門檻的內涵:如開發人員、技術人員的多寡、相關技術的掌握程度等等,因為這是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
消費者需要轉變觀念
目前節能燈在國內市場難以推廣也和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有關,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在選擇節能燈產品的時候,價格成為主要參考要素,消費者的普遍老觀念是“太貴的不買”。由于節能燈的價格比標準的白熾燈泡貴,一只普通的插口燈泡只需要0.75元,但是一只最便宜的節能燈泡少說也要四五元,價格最高的能達到好幾十元,因此很多人在購買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價格相對便宜的節能燈產品,從而使得“價廉物不美”的產品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也為企業進行惡性價格競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