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家電企業騙取國家節能補貼的新聞引來輿論一片嘩然,但筆者認為不應對涉事企業進行過多道義上的責難,政府也不可因噎廢食,而是應該及時修改補貼方法。
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的審計公告顯示,在去年6月起實施的節能惠民政策中,有8家知名企業騙取節能家電補貼近9062萬元。
此外,審計署發現348個項目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三款科目”資金16.17億元!叭羁颇俊笔悄茉垂澕s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類科目資金簡稱。因為家電龍頭規模龐大,而且公眾知名度高,所以成為輿論焦點。
其實,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已經多次對家電銷售進行補貼,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幾輪家電刺激政策實施中均有企業騙取補貼。
因為面向普通消費者,家電企業一般都有大規模的廣告投放,以營造良好形象,此番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與媒體上的形象大相徑庭。但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涉事企業譴責中,那么隨著新的新聞事件產生,會馬上被淡忘,這件事就沒有什么意義。在該事件中,公眾應該注意的是這么多著名企業涉嫌騙補的背后原因。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達到美好的目的。節能補貼就是為了達到節能的美好愿望,但是被騙取資金,不僅會使補貼效果打折,還可能使政府推進節能家電研發、推廣的目的被消解。目前政府將補貼直接發給家電企業,就為家電企業騙取補貼留下了空間。
其實,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補貼被發現騙取補貼時,政府就應該開始調整補貼策略了。以國家節能補貼而言,政府希望鼓勵節能家電推廣,但是不應該補貼家電企業,而是發給消費者,消費者作為理性人,將會選擇最可信賴和節能的品牌,這樣家電企業就會將精力用在節能研發和推廣上。
相較家電領域,政府近年來對農業領域補貼亦甚多。記者了解到,種糧補貼是按照種地面積直接補給農戶,所以該政策甚受歡迎。但是良種補貼卻直接補貼到流通領域,讓龍頭類種業人士叫苦不迭,他們認為政府應該將補貼交給農戶,讓農戶自行選擇良種,目前對流通領域的補貼,直接導致政府為農戶選擇種子,留出不少尋租空間,并不斷出現差種子驅逐好種子的現象。
今年4月份,在一家家電龍頭上市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該公司財務總監對政府補貼的觀點,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予以認同。她認為,政府補貼對龍頭公司并沒多少好處,近兩年有不少二三線品牌企業借助補貼恢復活力,而如果在公平環境中競爭,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還是應優勝劣汰,而不是靠外因來維持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