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機關和國家機關帶頭倡導建設"節約型機關",從控制空調溫度、杜絕長明燈和減少電梯使用等辦公細節入手。可是政府節能,除了機關能耗節約,還得從少些形式主義入手。
北京市委和政府最近出臺一項規定,在炎炎夏日,市里各類內事活動和會議,提倡公務員不著西裝、不打領帶,雖然如此沒有整齊劃一的規范和排場,卻可以使空調溫度不用調至更低,節約了能源。
這樣不為形式、更切實際的節能規定令人叫好,政府、機關的能源浪費,常與追求形式、追求排場密不可分。召開會議、舉辦典禮等是政府推動工作的重要形式,可是在這些活動中,為了追求聲勢和形式,浪費的能源和資金卻是不計其數。記者曾參加過某地區開展的一次"送醫藥衛生下鄉"活動,本來是為了給農村困難群體送溫暖的好事,可政府似乎重形式而不重內容。十多個縣里近千名干部、醫生驅車趕到地區,召開動員大會,舉辦隆重的啟動儀式后,又重新返回各地開展短短一天的義診活動。記者粗略地計算一下,這樣一次活動,僅領導、干部們的吃、住、行和會議等花費,至少不低于10萬元,如果把這些用于形式上的花費真正用到百姓身上,也許更能體現政府行動的價值。像這樣浪費在"形式"上的政府花費屢見不鮮,因為辦公費用都是國家買單,沒有人愿意細心計算政府公務的成本,對隨時隨地的浪費現象也是司空見慣。政府機構的節能也應盡快納入國家法律法規之中,制定政府機構節能實施細則和管理條理,制定政府機關人均能耗的標準,用制度而不僅僅是口號約束政府機關的能源浪費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