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網站今天刊出發改委主任馬凱的文章《落實國務院決定精神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目標》。以下為該文全文——
落實國務院決定精神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目標
馬凱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節能工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把“十一五”時期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指標。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節能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節能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要把節能作為增長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作為結構是否優化的重要標志,作為檢驗科學發展觀是否真正落實的衡量標準,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把節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能源消耗水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消費模式以及國民素質的綜合反映。節約能源,也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多管齊下,多方努力,主要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扎實推進。
通過調整結構節能。節能不僅僅是微觀層面的問題,首先是宏觀層面的事情,即是國民經濟的結構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第二產業,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2005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剛過40%。按照有關部門的測算,如果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比重相應地降低一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可相應降低約1個百分點。從工業內部結構看,高能耗行業比重大,特別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業比重低。按照目前的工業結構,如果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比重相應地下降一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可相應降低1.3個百分點。因此,解決節能問題,首先要大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
通過技術進步節能。這方面的潛力非常大。比如,我國目前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如果每度電的供電煤耗下降10克標準煤,則全國一年可少消耗2000萬噸標準煤。又比如節能燈。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節能燈生產國,如果把現有的普通白熾燈全部更換成節能燈,全國一年可節電600多億度。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通過加強管理節能。當前,無論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還是在消費領域,節能管理都是薄弱環節,浪費能源、跑冒滴漏現象仍很普遍。比如,我國燃煤工業鍋爐的設計效率與國外相比,差距不大,但實際運行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5—20個百分點。通過完善管理和技術改造等措施,僅燃煤鍋爐一個方面的節煤潛力就有7000萬噸。要強化管理,建立起“目標明確、責任落實、獎懲分明、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節能管理制度。
通過深化改革節能。在促進節能的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能夠有效抑制不合理消費和浪費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沒有形成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產品、發展節能建筑的財稅政策體系;也沒有形成支持節能降耗的穩定投入機制。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建立有利于節約能源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當前節能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強化法治節能。當前,節能法制不健全,執法主體不明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還很普遍。要盡快把實踐中、改革中形成的節能措施和有益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定和修訂一批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的標準體系。加強法律普及和執法檢查,形成依法節能的良好氛圍。
通過全民參與節能。節能是事關全社會的大事,必須動員全社會參與。要進一步增強公眾的能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節約文化,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原則通過的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實現今年和“十一五”時期節能降耗目標,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