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天津市行政審批許可中心大廳看到,企業在環保局審批窗口排起長隊。站在這里,聽到最多的字眼就是“節能環保”。據市環保局有關人士指出,現在新項目上馬,市委、市政府最關注的就是是否節能環保,凡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我們要一票否決。今年以來,天津市環保部門已否決了49個這樣的項目,平均一周否決一個。
天津市環保局開發處李小寧處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49個項目投資大約為45億元,如果上馬,環境會遭到破壞,政府也將背上環保治理的沉重包袱,未來10年用于這些項目生態修復的費用,至少是投資額的5倍,大約需要200多億元。李小寧表示,近些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本市審批新項目,把得嚴是為民造福,把不嚴就是“遺禍”。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我們必須利刀砍掉,絕不給后代子孫留下隱患。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全國著名循環經濟專家、南開大學教授朱坦說,這筆賬算得好。同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增強競爭力,依靠物質資源高消耗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相對較多。據推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是世界水平的3倍,燃料使用率低導致我國每年損失1200多億美元。我國因為治理環境污染,每年投入的費用占GDP總量的5%至10%。
日前,來津參加環渤海節能環保產業自主創新論壇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執行干事皮斯柯諾夫對天津做法大加贊賞。他說,近年來,天津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取得顯著成果,是帶頭搞造福于后人的經濟,跟隨國際經濟潮流,希望能帶動環渤海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立于國際節能環保產業潮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