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昨天上午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共同鳴鑼,啟動交易。標志著上海碳排放交易試點正式從研發階段跨入運行操作階段。這也意味著,用市場機制的辦法進行節能減排調節的時代正式開始。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艾寶俊出席并致辭。
作為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七個省市之一,上海在推進碳交易試點工作中堅持制度先行,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包括《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以及 《上海市2013—2015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和管理方案》等制度規定。借鑒國際經驗,在國內率先制定出臺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試點行業核算方法,確定了本市碳排放統一的“度量衡”,并明確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組織開展碳排放交易,交易標的為2013年至2015年碳排放配額。
據悉,起步階段可參與交易的主要為試點企業,后續將視市場交易情況,逐步放開符合一定條件的其他組織參與,試點階段暫不接受個人參與交易。在2013年至2015年的試點階段,本市納入配額管理范圍的試點企業有191家,主要來自于鋼鐵、化工、電力等工業行業,以及賓館、商場、港口、機場、航空等非工業行業。試點階段,企業2013—2015各年度碳排放配額全部實行免費發放。
把節能減排壓力傳導到企業
碳排放交易,對公眾而言還是個陌生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將碳排放權當作商品進行市場買賣。政府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規則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這些單位的碳排放一旦超過額度,超額部分就要自掏腰包通過市場購入配置額。如果自身節能減排做得好,實際排放少于分配的額度,也可以售出配置額。
開展碳排放交易是我國著眼于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形勢作出的重要舉措。作為一種運用市場化機制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的制度創新,碳排放交易不僅有利于將節能減排的壓力傳導到企業,促進企業選擇低成本減排路徑;還有利于推動本市“碳服務”關聯產業和碳市場發展,為全國開展碳排放交易先行先試、積累經驗。
上午9時30分,碳排放交易正式啟動,交易標的為2013年到2015年的碳排放配額。這3年配額的交易單價分別為27元、26元、25元人民幣,成交量分別為5000噸、4000噸、500噸二氧化碳。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首筆交易中買進了2015年的配額。
確定統一“度量衡”是前提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明確七個省市開展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上海作為其中之一,在推進試點過程中,堅持制度先行。市發展改革委主任俞北華表示,初期準備工作中,上海已探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機制,并形成一套符合上海實際的技術方案。
據介紹,上海在國內率先制定出臺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試點行業核算方法,確定了本市碳排放統一的“度量衡”。同時,在分配方法方面,采用了國際上較為普遍的“歷史排放法”和“基準線法”,并結合上海實際對其進行了深化和完善,使其更符合現階段本市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上海對工業(電力除外)以及商場、賓館等建筑采取歷史排放法,即基于企業歷史排放水平,結合先期減排貢獻,確定其碳排放配額;對電力、港口、機場、航空等采用基準線法,即基于其排放效率和實際業務量確定企業年度碳排放配額。
市發改委介紹,目前共有191家參與試點的企業,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市排放總量的57%左右。試點企業已一次性免費領取2013年到2015年試點期間各年度的碳排放配額。其中,按照基準線法確定配額的企業將實施預分配制度,在年底核算清繳時按照企業實際碳排放量進行多退少補。
初期漲跌幅度控制在30%以內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試點將依托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臺,組織開展交易,保證交易的規范化和市場化。據介紹,交易采用公開競價和協議轉讓等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方式進行,均為現貨交易模式。對于單筆買賣申報超過10萬噸的,交易雙方應通過協議轉讓方式達成交易。無論是掛牌交易還是協議轉讓,均由交易所統一組織結算交割。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林建介紹,上海碳排放交易的建議初始價格是在對企業進行普遍調查時征詢企業意見后,根據減排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制定的,未來的價格將依據市場導向變化。但在初期,考慮到交易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將對碳排放配額交易實行漲跌幅限制,漲跌最大幅度為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30%,這可以有效減緩和抑制突發事件對配額價格的沖擊,防止非理性交易行為影響市場正常運行,避免配額價格過度波動。
目前可參與交易的主要為試點企業,后續將根據市場交易情況,逐步放開符合一定條件的其他組織參與,試點階段暫不接受個人參與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