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形成社會共識,從全國首個資源型城市的規劃出爐到多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的陸續啟動,從加強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到《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 的初步形成,從第三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名單公布到工業固廢處理處置行業漸入佳境……對于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而言,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能源資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2013年是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減排目標是: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3.7%以上。那么,此項工作成效如何?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近日表示,“2013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綜合協調,推動出臺防治大氣污染的配套措施,在化解過剩產能、完善環保電價、推動油品質量升級、支持燃煤工業鍋爐節能改造、實施新能源及節能汽車推廣補貼政策、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及天然氣增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3年1月以來,國家相關部委接連發布了《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對節能減排相關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加以部署,這也成為了全社會行動起來支持節能減排工作的方向和依據。其中,節能產業重點領域包括節能技術和裝備、節能產品和節能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領域包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利用、水資源節約與利用;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包括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環保服務等。
在國家相關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2013年各領域節能減排工作推進有序。一年來,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促進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加大新能源,推動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節能減排指標多數達到預期。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透露,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4個主要指標大多數達到預期進度要求,少數指標已完成目標,但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費結構、氮氧化物排放量等4個節能環保方面的約束性指標實現進度滯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