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工信部聯合印發《2014-2015年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至2015年末,科技創新對國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體系初步形成,節能減排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體系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體系初步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形成規模效應。
節能減排科技創新有待突破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節能減排的要求日益迫切。
據科技部相關人士介紹,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工作目前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部分高效節能減排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發的節能環保裝備性能和效率不高;二是技術集成不夠,裝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難以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三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科技創新對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節能減排效果不顯著;四是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服務推廣市場機制亟待完善。
聚焦共性和關鍵技術
按照此次發布的方案,至2015年末,力爭突破共性和關鍵技術150項,相關關鍵設備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訂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100項。作為重點任務,將圍繞工業、能源、交通、建筑、資源環境等相關領域節能減排和優化升級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電力、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能源梯級利用、源頭減量化、資源循環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突破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輕量化、尾氣污染物削減等關鍵技術,加強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推進再生資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資源化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
工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因此,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科技創新也成為重頭戲。在這一領域將重點突破超高效電機及電機控制系統、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種非晶電機和非晶電抗器、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重點工序能源資源減量化及廢物循環利用、燒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大宗工業固體廢物高值化和規模化綜合利用、工業余熱余壓綜合利用、窯爐協同處置廢物、有色冶金重金屬減排與廢物循環利用、綠色制造、工業生物廢物轉化與燃氣化利用等關鍵技術,以及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裝備關鍵部件和材料制備、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高光效半導體照明材料、芯片、器件和光源產品等關鍵技術。
在能源領域,則是重點突破煤炭清潔高效加工及利用技術;發展超高參數超超臨界發電、燃煤電站二氧化碳減排與利用技術,節能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空冷機組、IGCC發電系統(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輔機節能技術;發展工業過程余熱余壓綜合利用、鍋爐余熱利用及燃煤污染物控制技術;開發降低輸配電網損技術;發展公共機構耗能設備節能及大型數據中心冷卻節能技術。
清潔煤利用技術受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系系主任、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姜秀民表示,采用清潔煤技術的產品(如鍋爐)能實現燃料的低溫、高效、潔凈燃燒,解決燃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從而實現降低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的目的。
據介紹,清潔煤技術,是指煤炭從開發到利用的整個過程中,旨在減少污染排放與提高利用效率的一整套相關技術,包括煤炭的氣化(氣化爐)、燃燒(電站鍋爐)、循環利用(余熱鍋爐)等一系列工藝。從工藝流程看,主要包括三類技術,第一類是在燃燒前的煤炭加工和轉化技術。包括煤炭的洗選和加工轉化技術,其中較為前沿的是煤氣化技術;第二類是煤炭燃燒技術。主要是清潔煤發電技術,包括循環流化床燃燒、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等;第三類是燃燒后的煙氣脫硫技術。
一家從事煤粉工業鍋爐技術研發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相對于國外,我國煤炭清潔利用技術起步較晚,相關技術都是近年來才得到重視并發展起來的。由于對節能減排重視程度日益增強,近年來國內清潔煤技術發展速度很快,某些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水平,但整體而言,核心技術水平仍然落后于國外。
而據記者了解,成本與資金困境也是阻礙我國清潔煤技術實際推廣應用的一大關鍵問題。
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煤炭清潔高效加工及利用技術獲得政策支持重點發展,對于他們這樣的企業是重大利好。“這意味著有望獲得多項政策優惠,從而幫助企業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
有望加大財政補貼力度
北京一家從事余熱回收利用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他們自主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但受困于資金的原因,無力進行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廣。“期待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的財政補貼力度和范圍。”該負責人稱。
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此次的方案也明確提出了,要加大公共財政對節能減排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補貼力度,將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的有關工作納入各類科技計劃并給予重點支持。多渠道、多層次籌集社會資金,通過引導資金、貸款貼息、補助資金、風險補償、后補助等手段,增加節能減排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加強財稅、金融等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財稅激勵機制研究,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
針對我國節能減排科技的發展現狀,有專家建議,完善節能減排技術遴選標準,篩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產業化前景好的重大技術成果,建立節能減排技術信息發布共享機制。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服務等市場化機制中促進節能減排新技術應用的政策措施,構建節能減排技術政策、產業政策和標準規范,推動節能減排技術集成、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深度融合與有機銜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