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自4月2日敲鑼開市以來,一躍成為最為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其交易的高活躍度一直備受各方關注。
上周一周該市成交量就達36.75萬噸,不過,價格行情開始趨于相對穩定。由此前驚人的漲停態勢轉為平穩發展,上周五收盤價同比下降6.81%,收于24.8元。
據了解到的,目前交易還主要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而138家控排企業則更多處于觀望狀態。不過,一些企業也表達了自身參與碳交易排放市場的積極性。
參與了首批交易的中石化武漢分公司生產部門負責人劉旭東表示,“購買配額,第一原因是我們自身的需求;第二,這畢竟是趨勢,我們還是愿意前期參與。”
目前,湖北是繼歐洲、中國廣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碳市場。2014年,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為3.24億噸。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為湖北省2010、2011年上一年綜合能耗6萬噸及以上的工業企業,涉及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12個行業。
不僅僅外界給予了湖北很高期望,湖北省也非常重視全省碳市場發展,積極成為碳市場建設工作以及碳金融構建中的“領頭羊”。
在探索區域性和全國碳市場的工作中,4月2日在啟動儀式上,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甄建橋代表省發改委同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發展改革委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簽訂了“碳排放權交易跨區域合作交流框架協議”。
不過,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表示,目前區域碳市場的建立存在著較大分歧。
二級市場活躍
得益于湖北允許機構參與碳排放交易,北京太銘基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孔晴熙對湖北碳市場非常看好,且“已經進場”,“入手”少量配額。
和大多數投資機構一樣,孔晴熙購買配額的原因在于湖北開市的碳價相對較低,為21元人民幣/噸。
正是由于機構和個人參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二級市場一直顯得比較旺盛,出現大量賣單,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一度出現漲停(漲幅達到10%)。不過,從上周開始,湖北碳市場價格便恢復平穩,周五收于24.85元,較上周下跌6.5%,但是成交量仍占中國碳市場上周交易總量的94.5%。
據統計,目前已有25家機構投資者和130多名個人投資者入場。湖北控排企業開戶數量也已達到47家,加上提交資料等待開戶的一共有80多家,占企業總數約60%。
按照歐洲碳市場(EU ETS)的經驗,保證碳市場的活躍一是制定嚴格的減排目標,另一個則是允許機構的參與。
“湖北正在朝著有利于碳市場發展的方向前行。”作為碳商的孔晴熙如是認為。
與機構和個人參與相比,控排企業則大多處于觀望狀態。采訪發現,原因有三方面。即一是自身有免費配額在手,二是碳市場對于企業而言始終是一個新鮮事物,三是關鍵時間結點尚未到期,比如履約期等。
“我們還要再繼續研究。”湖北最大的控排企業之一、武漢鋼鐵有關人士表示,其沒有參加開市之時的首筆交易。
事實上,機構進行配額交易,但如該配額沒有“下家”(控排企業),只能在小范圍內流動和炒作,那么這個問題則必須解決,即挖掘湖北企業的減排動力。
“我們一定要把碳交易建成一個真正的流通商品和真正的市場。”國家發改委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強調。
謀劃碳金融
另外,在“開市”當日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湖北試點是最為重視碳金融體系的建立,而且其交易所的掌舵者也是金融背景。
事實上,無論是歐洲經驗還是美國加州經驗,碳金融在碳市場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湖北也在碳金融領域有著計劃。
據獲悉,目前湖北正在謀劃建設面積為3萬平方米的“碳交易大廈”,打造碳金融、碳經紀、碳咨詢、碳中介四位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4月2日的一個內部會議上,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李樂成重點提及了構建碳金融產品開發創新體系。
李樂成表示,積極穩妥地開展碳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發展碳基金等。此外,金融機構為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企業搭建投融資平臺,提供綠色金融服務。
4月2日,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啟動儀式上,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同中國建設銀行湖北分行、中國民生銀行武漢分行、上海浦發銀行武漢分行等金融機構簽署總額達600億的《低碳產業發展與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設授信協議》。
“這筆錢目前還屬于意向性。”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行長助理仁鵬表示,至于宣布的600億將怎么被三家簽約銀行分配還將進行討論。
“這個授信額度,是包括整個綠色金融的范圍,但和一個碳交易相關聯。”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副行長趙軍對此表示,“不希望看到碳金融體系成為一個投機的場所,希望金融體系的建設和碳減排雙贏的局面。”
另外,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也在上述會議中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碳基金、碳證券等業務開展。同時,配額的履約期和CCER的開發周期都對碳資產的遠期交易或期貨提出了現實需求。
不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目前期貨交易暫時不著急,重點還是放在現貨交易。
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賽跑?
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步伐也在逐步壓近。
“如果你們能比我做得快,你們可以先開展,要做得比國家慢,那么便由國家主導了。” 4月2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低碳轉型與碳市場建設高峰論壇”上,正在忙于建設全國性碳市場工作的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針對區域性的碳市場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區域碳市場的建立主要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降低全國碳市場的難度;二是有區域碳市場的基礎后,全國的碳市場建立起來更加的牢固和有效。
湖北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奮勤認為,建立以武漢為中心的中部地區碳交易中心存在客觀的需求。
張奮勤分析,中部六省減排潛力和邊際減排成本比較相近并且減排潛力高。碳價格除了反映供需關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邊際減排成本和減排潛力。由于中部地區六省產業結構趨同程度較高,相似系數達到了 0.85 左右(1為完全相似,0為完全不相似),減排潛力與邊際減排成本基本相近,從而有利于中部六省碳交易規則和標準的統一。
但要實現區域碳市場的建立則需要將碳交易的管理辦法、總量設計、配額分配的方法、抵消機制、核查等方面進行統一,不能出現多個設計。
“區域聯合起來我覺得道理很好。先單個,再區域,再全國,這么做道理非常對,但操作性是非常頭疼的事情。” 孫翠華表示。
一旦全國性碳市場建立后,這些“地方糧票”如何轉化將會是一個大難題。
目前,全國碳排放交易的工作安排已經提出新的時間表。
據了解,2014年將提出全國碳排放交易的嶄新管理辦法。相關文件10月份就完稿并將征求各部門意見,12月份提交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議進行討論。
“時間非常緊迫。”孫翠華表示,今年一定要把國家排放總量以及全國碳排放交易的總量確定下來,而且要有初步的分解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