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山東、江西、廣東等省紛紛出臺省內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措施,培植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發展新優勢,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完善區域發展格局,統籌全省協調發展。
山東啟動“一圈一帶”戰略。
山東去年正式啟動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兩大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在2013—2020年,設立總規模分別為100億元和200億元的“一圈一帶”投資基金,并出臺財稅、土地、投融資等優惠政策,力爭“補齊”中西部發展“短板”。“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規劃范圍為省會濟南及周邊的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共7市52個縣(市、區)、3368萬人,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在中部以濟南為核心,構建經濟緊密型和一體化發展的城市群,成為山東改革開放先行區、轉型升級示范區、文化強省主導區、生態文明和諧區,全國重要的戰略性城市群經濟圈。“西部經濟隆起帶”規劃范圍主要包括棗莊、濟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6市和泰安市的寧陽縣、東平縣,共60個縣(市、區)、4481萬人。“西部經濟隆起帶”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條形布局、鄰邊經濟為特征,形成若干發展高地,打造相對于周邊地區而言的經濟隆起帶。根據規劃,2020年“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萬元左右,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達到全省領先、全國先進;“西部經濟隆起帶”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接近山東平均水平,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
江西打造轉型“贛西樣本”。
去年12月,江西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若干意見》中,對新余、宜春、萍鄉三市的發展定位——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新型城鎮化先行區以及“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將開創贛西轉型發展的新局面。贛西三市的發展目標是:新余市建成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全國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市、中部地區重要的新型工業城、全省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宜春市建設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和低碳經濟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國內知名的養生休閑目的地;萍鄉市構建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示范區、贛湘經貿合作重要平臺。根據這一發展目標,江西省政府從產業布局、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對贛西未來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要把贛西地區打造成為江西經濟的重要增長板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廣東促進粵東西北協調發展。
去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發出了“振興東西北”的動員令。這是廣東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關系廣東形成改革開放新格局、確保廣東能否順利實現“兩個率先”的全局性戰略。《決定》提出,要依靠交通網絡外通內連、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這“三個抓手”,粵東加快建設汕潮揭城市群,粵西加快建設湛茂陽臨港經濟帶,粵北加快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型新經濟區。近日,沿195公里海岸線規劃的汕尾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獲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至此,粵東西北12市的新區加上清新、揭東、潮安、梅縣先后撤縣設區,以及各市現有建成區的合理擴展,粵東西北“擴容”的框架已基本成型。廣東在把珠三角這個增長極繼續做優做強的同時,正在把粵東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長極,共同支撐廣東省經濟長遠發展。未來五年,廣東省財政將統籌安排資金6720億元,其中增量性安排2061億元,大力支持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到2020年前,粵東西北12市人均GDP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