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杭州發布權威消息,由浙江天地環保工程公司建設的我國首個燃煤發電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項目——浙能集團所屬嘉興發電廠三期8號、7號百萬機組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均低于天然氣機組排放標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改造項目取得成功,標志著燃煤發電機組清潔化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兩臺機組采用了現今世界上環保減排領域最新的技術和最新的設備工藝,關鍵技術和設備在國內尚屬首次應用。” 浙能集團副董事長、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劍宏介紹。
所謂“超低排放”,就是采用浙能集團自主創新的多種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集成技術,對燃煤機組現有脫硝、脫硫和除塵設備進行提效,引入新的環保設備和技術對汞和三氧化硫進行進一步脫除,使電廠排放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達到甚至低于天然氣燃氣輪機組的排放標準,尤其是PM2.5脫除率可達70%以上。目前,這一技術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并獲得受理。
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權威機構檢測,浙能嘉電7號、8號機組在不同工況時,煙囪總排口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項主要煙氣污染物的排放數據分別為不超過3.08毫克/立方米、15.1毫克/立方米、23.67毫克/立方米,明顯優于天然氣燃氣輪機組排放水平。相對于國家環保部最新頒布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重點地區排放標準,分別下降84.6%、70%和76.3%。同時,污染物中氣態總汞不超過1.72微克/立方米,遠低于國家標準的30微克/立方米的排放限值;特別是PM2.5的排放濃度不超過0.3毫克/立方米,脫除效率實測達85%以上。據初步估算,超低排放改造后,單臺機組每年可多減排二氧化硫約550噸、氮氧化物近1000噸、煙塵約400噸。
據了解,早在2012年初,浙能集團在國內創造性提出了燃煤機組排放達到或優于燃氣機組排放標準的方向性目標。之后,在廣泛收集、調研國內外燃煤機組污染物治理的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充分消化吸收及自主創新,于2013年確定了“多種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集成”的技術路線,并立即在嘉興電廠7號、8號兩臺百萬燃煤機組上實施改造,同時新建的六橫電廠、臺二電廠等百萬機組也按照此技術方案進行同步設計并建設。7月10日,六橫電廠1號機組正式投入運營,成為國內首臺超低排放與主體工程按“三同時”建設投運的百萬機組。目前共有300萬千瓦機組實現超低排放。
截至目前,浙能集團已全面推進在本集團內全面推開超低排放改造計劃。數據顯示,在2016年底前,將完成所屬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改造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30萬千瓦機組改造工作,以實現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