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最近在聽取各方面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時坦承,2006年的節能減排指標完成的情況不理想,原定任務未完成。這是正視問題,開誠布公的態度。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2006年下降4%的約束性指標;同時,2006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下降2%也是約束性指標。但在“十一五”開局之年的2006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均不降反升。可見節能減排工作的形勢嚴峻,任務不輕。
中國不僅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必須承認,我們為20多年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是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中科院專家測算,2003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15%。二是在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我國自然資源支持體系已經無法持續地發揮有效作用。據專家分析,如果我國要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而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進一步想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面對巨大挑戰,我們必須轉變現行的發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至關重要,但從目前來看,增長方式轉變的狀況難盡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仍然比較明顯。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那么,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一些特殊行業,比如電力工業應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拿發電來說,發達國家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平均為335克,我國2005年是370克;再看電力污染排放,2005年,電力行業排放二氧化硫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3%。為此,國家發改委要求,“十一五”期間,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如確保全國關停小燃煤火電機組5000萬千瓦以上,等等。但是,電力行業以及那些靠小電廠“吃飯”的地方政府能否自覺地去完成這樣的任務呢?
老資格的環保專家曲格平說,單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標未能如期實現,主要責任在各地領導身上。“責任在領導”,這話很中肯。而如何讓各級領導認識到節能減排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現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將其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卻并非易事。也許,已經到了制定與降低能耗指標相對應的干部考核制度的時候了。用有效的機制去約束,應該是確保完成節能減排這一約束指標的最可靠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