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媒體報道,各國氣候談判代表團將于12月1日起集結在秘魯首都利馬,就如何制止地球變暖趨勢進行為期12天的協商。報道稱,此次在秘魯舉辦的氣候變化大會將為全球氣候協議鋪路。協議將規定,哪些國家各自需要減排多少二氧化碳,以減緩地球變暖問題。
報道稱,各國氣候談判代表團目前集結在秘魯首都利馬,就如何制止這一趨勢進行協商。2010年的墨西哥坎昆氣候會議上曾決定,將地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以下。但目前的措施肯定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在12月1日至12日召開的利馬國際氣候變 化大會上,來自195個國家的代表將為聯合國全球氣候協議指定草案,以便明年在巴黎舉行的會議上正式推出。
就減排問題,各國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愿意在2025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6%到28%。中國也表示愿意從2030年開始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印度也有所行動。
但報道指出,一個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治理成本和歷史責任該如何分擔。
報道稱,只有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保持繁榮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相應的二氧化碳污染。人們期待氣候保護的話題能夠重新具有活力,以便情況向比2009年時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當時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未能制定全球氣候協議。
在利馬會議上,或者最晚在明年3月底,各國都應該給出本國的減排目標。德國氣候談判代表薩赫表示,秘魯會議的主要目的在于,決定哪些氣體應該列入減排范圍,以及將哪一年設定為目標年。
歐盟希望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40%。與默克爾1997年作為德國環境部長協力促成的《京都議定書》不同的是,新的全球氣候協議不會制定具有約束力的條款,而只是每個國家各自減排目標 的"大雜燴"。雖然僅憑這些措施不可能實現將地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的目標,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簽署具有強制力的協定似乎是天方夜譚。
自1750年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中,1970年之后的排放量占了一半。德國波茨坦氣候研究所的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展示的一張圖表顯示出,1500年以來,歐洲最熱的夏天分別是:2010年,2003年,2002年,2006年和2007年。
如果再不盡快制定出積極的氣候保護政策,2100年地球溫度可能就會上升3攝氏度,甚至可能超過4攝氏度。
不過至少在氣候保護資金方面最近也傳出了好消息。綠色氣候基金目前已經擁有了93億美元資金,其中將近10億來自德國。這些錢將用來幫助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比如幫助他們免受洪水侵襲或建造風能和太陽能設施。
本次會議將持續到12日結束,共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官員、專家學者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參加。外界普遍認為,本次會議是氣候談判多邊進程的重要節點,將對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能否達成新的全球氣候協議產生重要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