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實現2020年前碳強度下降40%-45%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2013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28.56%,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25億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近日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能耗強度和碳強度進一步降低,單位GDP能耗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碳強度下降了5%。
完成“十二五”碳強度目標沒問題
《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萬元GDP能耗降低3.7%,“十二五”前3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9.03%,實現節能約3.5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8.4億噸以上。2014年上半年,全國能耗強度進一步降低,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創“十二五”以來最好成績。
解振華表示,“十二五”完成17%的碳強度下降目標沒有問題。按照目前的進度,今明兩年碳強度必須要下降3.9%-4%左右。今年1-9月份碳強度已經下降了5%,能耗強度下降了4.6%。按照現有力度,今年底實現能耗強度下降4.6%、碳強度下降5%也沒有問題。
“我們在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的節能,以及全社會節能等方面,都做了相當大的努力。”解振華說,要實現“十二五”碳強度的目標,必須要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主要是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目前我國核電在建規模世界最大,從2007年到2013年底,中國水電裝機總量翻了一番,風電裝機總量增加了60倍,光伏發電裝機增加了280倍。去年全球總的可再生能源增量當中,中國占了37%,可見中國在節能和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力度很大、發展速度很快。”解振華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森林蓄積量已經超額完成了“十二五”的規劃目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去年底已經達到9.8%,接近10%;全國有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截止到2014年10月,共完成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人民幣。
深化南南合作
《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在衛星監測、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農業抗旱技術、水資源利用和管理、沙漠化防治等領域加強與亞洲、非洲、南太平洋地區有關國家的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援助了182個應對氣候變化類項目。2013年與烏干達、多米尼克、乍得、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達等9個發展中國家有關部門簽訂了《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物資贈送的諒解備忘錄》,累計送節能燈30多萬盞、節能空調2000多臺、太陽能路燈4000余套,太陽能發電系統6000多套。
“雖然我們自身也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但還是伸出援手開展南南合作。自2011年以來,我國在南南合作方面已累計投入2.7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在發布會上表示。在9月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張高麗副總理鄭重宣布,2015年起中國將把每年的支持資金翻一番,同時提出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并捐贈600萬美元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據悉,當前南南合作的資金問題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進展不大,哥本哈根會議上,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但到目前為止,這仍僅是一個紙上的目標。
蘇偉還表示,12月1日到12日舉行的利馬氣候大會是推動明年在巴黎舉行的締約方大會上就2020年后減排達成國際協議的重要步驟,中國政府希望利馬會議積極落實在此之前達成的關于2020年前各方加強行動的共識,發達國家要大幅度提高2020年前的減排力度,兌現在資金、技術轉讓、能力建設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