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工信部下發《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2015-2020)》之后,工信部再推一攬子措施,力促區域環境質量改善。3月4日,工信部印發《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簡稱《方案》),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京津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被確定為重點任務。《方案》給出了2015年專項行動的工作目標:到2015年年底,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以上,并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機制,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尾礦、冶煉渣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約6000萬噸/年。
降耗目標確定
近兩年來,我國多地頻發大范圍霧霾天氣,造成空氣質量嚴重污染,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在諸多導致霧霾天氣污染源中,燃煤是一個很主要的來源。目前,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約占66%,煤炭消費總量約37億噸,占全球煤炭消費量的50%左右,是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全國煙粉塵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都源于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燃燒。
《方案》的出臺,旨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根據《方案》,到2015年底,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以上。指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預計全年削減二氧化硫7萬噸、氮氧化物6萬噸、工業煙(粉)塵4萬噸、揮發性有機物2萬噸。
作為啟動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一攬子措施之一,工信部已經印發《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指導煤炭消耗大的城市,結合本地產業實際,圍繞焦化、煤化工、工業爐窯和工業鍋爐等編制具體實施方案,加大地方政府組織協調力度,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并推出21項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參考技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重點行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計劃、煤化工行業產品優化升級項目計劃、區域產業銜接融合項目計劃等,確保實現實施方案目標。
同時,將推動轄區內相關企業實施工業用煤技術改造和節能技術改造,培育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高能效的鍋爐生產企業和節能服務企業,優化產品結構、加強產業融合,綜合提升區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實現控煤、減煤,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煤炭清潔利用提速
《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重點鎖定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信部相關人士以煤化工為例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國已成功開發出以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先進工藝技術,并進行了工程示范。但仍存在較大問題,當前面臨結構不合理,煤炭綜合利用效率較低,部分產品存在產能過剩現象,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區域協調發展的原則,根據本地區煤炭資源稟賦和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出推動煤化工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區域產業銜接融合的重點任務。構建區域內能源梯級利用、優勢互補、產業共生耦合的發展模式, 綜合提升區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整體水平。
而對于合成氨、甲醇、電石等傳統煤化工領域,目前存在裝備技術水平偏低,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等問題,《工業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提出了加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改造的重點任務,通過加強對能耗高、污染重的工藝裝備技術改造,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經濟合理、節能減排潛力大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從源頭減少煤炭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以期達到或優于國家相關節能環保要求。
開出治霾“新藥方”
目前,京津冀霧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此,《方案》提出區域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
工信部特別提出加強對重點區域工業清潔生產工作的指導。
《方案》提出,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京津冀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的思路,推進尾礦、廢石、粉煤灰、廢舊電子電器等資源跨區域協同利用,加強產業對接,探索大宗工業固廢及資源化產品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完善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
工信部將在二季度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啟動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指導地方制定具體實施方案,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和生態一體化發展。
有數據顯示,目前京津冀地區開山炸石生產建筑用砂石料所產生的潛在PM2.5形成物,約相當于640萬輛機動車的總排放量,超過北京市全部機動車的排放總量。
根據介紹,京津冀地區每年建筑用砂石料的總消耗量約6億噸,大部分是由開山炸石來取得。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應該通過科技創新,一方面要減少開山炸石及其帶來的嚴重污染,另一方面,將龐大的“尾礦和廢石山”利用起來,實現從源頭上減排PM2.5。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曾表示,工業大宗固體廢棄物是個大問題,希望通過產學研的優勢,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與相關部門積極籌劃,建立產業創新聯盟,在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方面解決行業難題,推進科技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