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牽動各國神經,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治理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在3月21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的其中一處分會場上,來自各國不同機構的權威專家與行業領袖針對 “節能減排與大氣污染防治”這一主題展開討論,為中國著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出謀劃策。
推進碳定價
作為主持人,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雷特肯定了中國在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上的努力,提到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間單位GDP的能源強度大幅度下降。但他同時強調,中國的增長模式是快速城市化,這帶來了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此同時,中國對于重工業的依賴度依然很高,而隨著建筑行業及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現行的能源基礎設施也存在很多隱患。
對此,英國天然氣集團首席執行官龍海歌表示贊同,他指出,中國推出了大氣質量指數,使用實時數據來提升透明度。此外,2013年,中國出臺了防治大氣污染的行動計劃,并對煤炭的消費設定了限制。在今年的人大會議上,又提出新的策略,如低碳戰略、提高天然氣等其他能源的比重、提出煤炭能耗指標等。
龍海歌認為,低碳的轉變會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應,也會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從很多方面來說,中國都顯示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可以并肩而行的,兩者并不矛盾。但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來改善空氣質量,要達成這一目標,單靠國家是不夠的,必須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龍海歌呼吁推進碳定價,實現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碳定價機制互聯互通。他建議,政府和企業攜手同行。作為政府,要更好地設計和管理框架,規范碳排放,同時確保環境外部性得到正確評估,能夠反映能耗和技術的真實情況;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確保監管能夠充分反映企業和市場的運行機制,并確保行業所推動的技術創新能夠在政府層面上得到廣泛地應用。而作為企業,則應當加強與政府的交流。
優化能源結構 打造低碳能源供應體系
“當前中國各地頻現霧霾等污染問題,加強節能減排、發展清潔高效電力正是應對大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培璽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快實施煤炭消費的高效發電替代,大力減少散燒煤。二是加大對清潔能源開發的政策支持。三是以政策大力支持前沿能源技術研發示范與應用。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發展也進入一個新常態。過去我國經濟以投資拉動為主,經歷多年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工業快速發展,用電量以兩位數高速增長,但隨著工業增速回落,結構調整加快,用電量的增速明顯放緩,電力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快速的發展透支了環境,我國面臨著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日益強化,節能減排與大氣污染防治的壓力越來越大。綠色低碳將成為今后電力增長的主要方式。
喬保平指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到了近70%,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特別是優化煤炭消費結構至關重要。“一方面要盡量降低煤炭消費的比重,提高水電、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比例;另一方面優化煤炭消費的結構,加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力度,提高煤炭轉化的效力,發電在這方面要進一步提高使用效率。”
同時,喬保平建議,加快建立成熟、穩定、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他認為,價格是市場配置資源最重要的信號,無論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減少資源環境浪費,降低污染排放量,還是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都需要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與環境成本,能夠充分體現和及時傳導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給社會和產業的上下游以穩定的市場預期。當前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正在醞釀和積極推動,應參考和借鑒有關國家和國內成油品價格改革的成功經驗,堅持市場化的方向,減少價格的審批,探索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加強對價格的監管。
提高能效、降低能耗
在美國UL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偉廉仕看來,在不犧牲經濟發展速度與人民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很好地做到可持續發展。要想“魚與熊掌兼得”,他認為,必須要多管齊下。
偉廉仕認為,首先,要下決心開發使用和管理更加平衡的可持續能源生產,并且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儲存能源,從而保證可再生能源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其次,使用技術提高能效,在基礎設施方面發展更環保的樓宇,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最后,以智能電網滿足分布式發電及電動汽車的需求。他強調,這樣的轉型應該以科學為基礎,確保安全。因此,需要政府和行業對科學研究進行投資來支持新技術及其商業化運用推廣。
偉廉仕提到,中國將成為現代全球經濟的重要推動者,這就意味著人均能源使用量將上升,因此需要更加可持續地生產能源,更加高效地使用能源。
偉廉仕表示,要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推動:第一,要在國家能源戰略當中寫入能效;第二,更好地使用標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統一各地標準,從而降低生產廠家成本,真正促進產品和服務的全球貿易;第四,建立公開有競爭力的市場;第五,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
“中國需要更多的能源。如果中國能夠更好地提高能效,那么在可持續發展實現的同時,也將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偉廉仕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看到了新技術如何改造能源市場,把可持續變成一種現實,這些創新帶來很多的益處和新的挑戰,現在可再生能源只占了10%到20%,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定標準 強執行
最后一位演講嘉賓,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主席、En+集團主席奧列格˙杰里帕斯卡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從電解鋁的行業角度談到了節能減排問題。他指出,全球近一半的鋼鐵、水泥和電解鋁是在中國生產的,這給中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負擔。
奧列格˙杰里帕斯卡提出,中國應該推進電力改革,推動產業轉移,從而更好、更安全、更環保地生產電力。他建議,中國可以更多地開展海外項目,并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從而幫助中國轉移過剩的產能。在出臺全國性的統一標準之外,也可以因地制宜,針對當地情況限定排放上限,并且更重要的是保障標準執行。
在會議的最后,與會嘉賓再次一致強調,中國正處于一個轉折點上,經濟在變化,政治生態也在發生變化,中國做出的選擇不僅影響到本國,也會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即重視環境保護,否則中國的發展本身將受到制約,也會對世界造成不利影響。中國應該發揮領導作用,有效減少排放,給全世界的新興經濟體樹立一個榜樣。以此為前提,企業、政府各方要進行合作,一方面,企業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到節能減排;另一方面,政府要支持企業轉型,同時發揮對企業的倒逼作用,進行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