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京津冀碳交易的跨區域破冰之舉,促使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當下經濟熱詞。而就在北京、河北率先試點跨區域碳交易將滿半年時,有消息傳出,雖然有環保部明確表態,天津將在自貿區內開展碳交易,但天津環交所目前仍未接到有關自貿區內開展碳交易的指示,且其市內目前已有的碳交易并不活躍,預計在今年內很難與北京、河北再去展開跨區域碳交易合作。短時間內,京津冀區域碳交易市場仍難走出原地徘徊的困境。
在當初確定建立跨區域碳交易時,河北省官員曾表示,偏重的產業結構導致河北能源消費巨大,溫室氣體排放也居高不下,將河北省排除在京津碳交易體系之外,難以有效發揮碳交易遏制碳排放量增長作用。
去年12月中旬,在我國已確定北京、天津等七個碳交易試點城市后,北京市發改委、河北省發改委和河北承德市政府聯合舉行發布會,宣布京冀兩地率先啟動全國首個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承德市作為河北省的先期試點,其境內納入碳交易體系的重點排放單位將完全按照平等地位參與北京市場的碳排放交易。
2013年,北京單位GDP為0.415噸標準煤/萬元,在全國省級地區處于最低水平,而承德這一數字為1.17噸標準煤/萬元,相當于北京的2.8倍,節能減排的空間還很大,單位減排量的成本也相對較低,顯然在碳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業內不少專家曾經樂觀地認為,河北與北京開展合作后,天津短時間內也能迅速跟進,京津冀區域碳交易市場領先于其他地區落地已八九不離十。
然而,京津冀區域碳交易市場的推動進展并不樂觀。
據媒體報道,目前,京冀雙方除了持續在完成此前確定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量核定外,真正有關線上碳交易的進展,只是兩地相關部門在一月份前后進行了一次洽談,討論即將參與線上交易的六家承德水泥企業配額如何分配。由于企業對于配額的分配有自己的想法,各家都希望自己分到的多一些,在市場上花錢購買的少一些,因此方案始終無法確定。
無獨有偶,作為全國七大碳交易試點城市的天津,開展碳交易的時間與北京相似,但至今仍然無法在區域碳交易市場的形成過程中產生太大的作用,就連其本地已有的碳交易活躍度也不夠樂觀。在現階段,天津市內的碳排放交易量較小,市場不夠活躍,企業仍然把履約、交易配額作為一種任務看待,即使允許投資機構進場,交易量也沒有太大的提升。
然而,不少環保專家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北京、河北實現跨區域碳交易的進度稍顯滯后,河北企業甚至政府開展跨區域交易積極性并沒有想象中高。
有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對于跨區域交易,國家并沒有制定更高層面的頂層設計,也沒有出臺針對區域的階段碳排放總量目標和各城市配額分配比例。
從目前公開的材料分析,京津冀區域碳交易推行緩慢,主要是由于從管理到配額分配,再到后期懲罰等所有環節的進展、標準三地都很難統一。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一位負責人曾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表示,北京和天津都是碳交易試點,但兩地納入交易企業的選擇標準、盤查標準都不一樣。也有觀點認為,之所以河北的企業對于碳配額分配始終有抵觸,或者總想爭取更多的配額,因為它們還沒被確定更清晰的受益者地位,總認為自己加入其中支出大于收益,但實際上,相對于北京和天津的企業來說,河北因為減排潛力較大,完全可以成為供給方。
有學者認為,在下一步在分配過程中,倘若“一視同仁”,不考慮到北京和河北的地區差異,就會出現如下情況:北京市的配額指標過于寬松,不需要花很大氣力就可以完成減排目標。相對而言,河北省由于指標過于嚴格,導致企業完不成減排任務,必須要到市場上去進行購買。這樣一來,北京企業不需要買,而河北企業又要花一大筆費用去購買碳配額,最終兩方都不愿意參與,進而導致市場缺乏活躍度。
專家認為,未來河北在跨區域碳市場上,應扮演配額“供給者”,而非“需求者”的角色。真正依靠碳交易讓河北實現減排的“治本”之道,是應盡早確定區域配額以及兩省市的配額比例,讓河北企業也作為市場供需中的一方出現在交易過程中。河北企業本身就需要通過設備升級改造完成減排,倘若讓這些企業看到,自己減排以后若額度仍有剩余,那還可以拿到碳市場上進行交易,這樣一來也可以減少原本的減排成本,企業自然愿意去做。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生態金融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對于天津,在區域碳交易市場中,天津承擔的角色相對復雜也不夠明確,既不能像河北一樣是被鼓勵和傾斜的對象,又不能和北京采取一樣的標準,共同補償河北。藍虹認為,天津的潛力來自于自貿區。企業利用碳配額賺錢,關鍵就是要減排,而自貿區在引進國際先進減排技術上肯定是有優勢的。藍虹分析稱,根據歐洲的經驗來看,減排技術升級是碳交易成果的關鍵,只有不斷出現更低成本的減排技術,讓部分企業加速減排,企業才能拉開層次。只有部分有能力的企業先引進新技術,才能讓供給和需求的角色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