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大氣治理應未雨綢繆 |
來源:中國環境報 時間:2015/6/16 14:04:38 用手機瀏覽 |
“十三五”大氣污染減排的相關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
“最基本的思路是實行大氣質量改善和總量減排雙約束,以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分區分類,精準減排。其實質就是如何落實‘大氣十條’。要始終堅持衡量總量減排是否成功的4個標準,即大氣環境質量是否改善,環境基礎設施是否建成并穩定運行,環境監管硬件水平是否提高,環保參與綜合決策能力是否得到強化。”環境保護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在近期召開的“十三五”大氣污染減排基本思路與技術路線研討會上向記者表示。
這一思路下,除了之前納入總量控制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能還要新增煙粉塵和VOC等污染物,下降的目標確定在10%左右,“不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可能要加強,因為要和質量掛鉤。”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在上述會議上說。
除了可能新增總量控制指標,這次會議還透露,在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前提下,“十三五”期間,總量分配模式也可能有所改革,考慮在行政區域分配細化程度、行業總量管理等方面做出調整;重點行業總量減排要持續推進,尤其是對于鋼鐵等無組織排放比較突出的行業,“十三五”期間將著重考慮;另外,能源替代也將是污染物減排、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著眼點,有關專家表示,能源替代將是我國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一個機遇,接下來的5年不應錯失。
質量改善是剛性約束 總量減排是落實手段
專家建議,“十三五”總量控制應增加一些彈性
“首先要明確的是,質量改善和總量控制是協同關系,而不是非此即彼。”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總量控制始終與質量改善掛鉤,比如2005年確定二氧化硫減排指標的目的就是緩解酸雨和降低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從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賀克斌同時也是國家環境保護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空氣質量改善相關研究工作。
空氣環境質量改善是目標,而總量控制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這是與會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這一共識下,多位專家提出了總量控制的相關改革方向。
“我建議在堅持總量控制減排不動搖的情況下,對不同的污染物進行分類,可以根據各自排放控制情況,采取不同的總量控制模式。”王金南說,同時,也可以考慮區域環境特點,對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總量控制模式。比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否還進行全國性的總量控制?對于空氣質量較好的海南,要不要實行總量控制?在總量減排的體系中,類似問題應該有相應的分類。
對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特定區域或某一特定城市,從環境質量的角度來說,各自要確定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路線圖。“路線圖確定以后,我覺得應該開展相應區域的總量控制。”王金南認為,這一方面應該適度強化。
另一方面,對于不同污染物的指標,也應該嘗試不同的路線。例如二氧化硫,能不能對電力行業,或者在“十三五”選擇其他幾個行業,作為重點去抓?
“總體來說,我還是希望在‘十三五’期間,總量控制在‘十一五’、‘十二五’相應做法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彈性。”王金南表示。
針對如何更明確地通過總量控制實現質量改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提出,應嘗試設置一項制度,設計全國空氣質量達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并將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制度容納進去,對每個對應區域提出宏觀的總量控制要求。“但是,這個總量控制的要求,可能只下放到省,不要向市一級再延續,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他說,國家層面可以每年年終對各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排名,加強宏觀管理即可。
把總量只分配到省一級,讓省里自己協調控制,其好處在于,省級政府有了更大的調節空間,可以根據不同市、區(縣)的環境質量情況調配削減量,“這也有利于局部總量減排更好地服從質量改善。”柴發合補充說。
此外,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主任任洪巖提出,應鼓勵不同區域重點對某項特征污染物治理進行突破,比如如果京津冀區域把二氧化硫總量控制住,長三角把氮氧化物總量控制住,珠三角把顆粒物總量控制住,那么,其他地區就能很快學習推廣相應經驗。
新增污染物控制指標
專家提議,除新增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兩項控制指標外,氨也應納入總量控制范圍
過去10年間,已經納入總量控制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已達到峰值并開始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別在2006年、2011年達到峰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預計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根據電力、金屬、非金屬礦三大重點行業過去3年的調研數據來看,煙塵、粉塵的排放還在不斷增加。
“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已經進入轉折期,‘十三五’期間,更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將達到峰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陳健鵬認為,“十三五”期間,應該繼續鞏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的態勢,可以延續10%~15%的減排目標;同時,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大氣重金屬等納入有效監管的范圍,推動非常規大氣污染物減排。
“在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遞增的背景下,質量管理難度很大。隨著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遞減,環境質量管理逐步成為可能。”陳健鵬說,“從污染治理的角度,‘十三五’是中國抑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關鍵時期。”
“除了煙粉塵、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之外,‘十三五’應該把氨的控制也加入進去。”柴發合表示,氨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國內外大量的科學研究也表明,我國處于富氨狀態。
“氨應該加上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也持同樣觀點。現在我國大氣環境中的氨已經有2000多萬噸,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不相上下,如果不加控制,到2030年前后,氨就要超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空氣中的氨主要來自化肥生產、施用過程以及畜禽養殖產業。有消息稱,到2020年后,化肥的施用量不再增加。實際情況是,目前增加化肥施用量,對糧食增產幾乎已經沒有什么效果,也就沒有太大必要繼續增加化肥使用量。但問題是,相應的化肥生產量已經“安排”了。李俊峰希望環保部門、農業部門共同討論解決這一問題,并將氨的排放納入總量控制范圍。
“相對揮發性有機物來說,氨比較好控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謝紹東認為,我國在農業化學肥料使用方面都有配額,這個工作比較容易規范。
“所謂的污染物都應該搞總量控制。不過,哪些污染物要搞總量考核,則是另外一件事情。”任洪巖提出,“十三五”期間,應對多種大氣污染物加大總量控制力度。比如,對有毒有害氣體,建立風險污染物最大可控體系,通過公布有毒有害源目錄,出臺“十三五”有毒有害氣體污染減排規劃等措施控制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對于鉛、汞、砷等重金屬以及二惡英等也應加大控制力度。
而對于在國際上受控的污染物,比如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應及早做一些預演,爭取在‘十三五’期間有一定突破。”任洪巖表示。
實際上,大部分國家已經把二氧化碳作為污染物加以控制,我國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削減也有明確要求。“若能將其進一步納入污染物管理的范疇,就可以為今后的總量控制提供依據。”李俊峰說。
重點行業減排繼續堅持
能源替代加快推進
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仍然要繼續推進污染減排。
“雖然電力行業在過去的減排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從總量的角度來說,電廠在某一個地區,大多數是最大的排放源。”李俊峰表示,行業必須做得更好,才能在總量不超標的前提下,盡可能減輕對地方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
不過,電力行業希望將電廠的熱能擴展利用。“火電企業目前大型機組的煙氣處理水平已經很高,除了供電,僅有四成左右的熱能被有效利用。”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科環部副主任林勇提出,如果能將剩余熱能利用起來,可以大大減少城市供熱過程中額外產生的污染排放。“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思路和模式,這一路徑很難走通。”他同時表示,希望能用電能替代的模式,將終端小規模鍋爐的排放指標匯集到電力企業。
鋼鐵行業的排放控制水平遠遠落后于電力行業。“根據我們統計的數據,鋼鐵行業在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中的占比還在增加。”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李春風分析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鋼鐵企業環保水平兩極分化嚴重,落后企業噸鋼排放量達到先進企業的10倍甚至更多;二是煙粉塵原有設計參數落后,一半以上的除塵器無法滿足新標準要求,同時,煙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實際排放量遠遠大于統計數據,恐怕要超過400萬噸;三是燒結脫硫設施建設質量低下、維護不到位。
鋼鐵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最主要的問題是排放基數不清。在“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部推動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通過全口徑核算的辦法,分解落實到每臺設備,既理清了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也有利于梳理出具體的減排途徑。“‘十三五’期間,同樣可以參照這一做法,摸清煙粉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目前的治理現狀和排放總量基數,分解落實到每個企業、每個排污環節。”李春風建議。
煙粉塵無組織排放是鋼鐵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和難點,全面評估除塵設施減排效果并推廣高效除塵器將是“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煙粉塵治理的重要任務,此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也要強化。
為此,李春風建議,“十三五”期間,要對鋼鐵行業排放標準進行全面評估,參照火電行業,對鋼鐵行業減排提供資金支持;完善并嚴格執行鋼鐵行業排污許可制度,倒逼企業自主減排。
“預計在未來10年內,包括電力、鋼鐵等在內的工業六大行業污染治理水平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任洪巖分析,不過,進一步的污染減排推進難度不小。此外,如果天然氣使用量能夠大幅度提升,替代低品質燃料,很多城市的環境質量就能夠提升“一大截”。
多位與會專家由此提出了能源替代問題。
“比如北方某個大氣污染較重的城市”,柴發合舉例分析說,似乎解決污染問題很難,但實地調研發現,城市集中供熱率不到30%,居民乃至營業性場所基本上全是燒煤。如果對此類城市的煤炭消費總量進行控制,或者通過建設熱電廠集中供熱,環境質量都可以得到相應改善。
煤改氣等能源替代工作,將是我國未來10年乃至20年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能源替代是我國空氣質量全面改善的重要機遇。”劉炳江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年消費量約2000億立方米,未來5年又將增加2000億立方米/年,要“雙倍調結構”,將天然氣用來替代小型燃煤設施,而不是用來發電。目前天然氣利用方式不合理,要進行全產業鏈全要素改革,“大氣十條”已有明確要求。
將燃煤量尤其是非電力用煤量控制住,同時增加天然氣使用量,這是與會多位專家的共識。事實上,天然氣的推廣替代步伐仍然不夠快。“尤其是今年1月~4月,天然氣消費量、進口量同比下降20%以上。”李俊峰指出,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甚至上漲是主要原因,天然氣價格改革是一個大問題。這一問題如果不解決,很可能出現天然氣消費量負增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