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清新清涼之都、峽谷峽江之城”的黔江,不僅是一座旅游城市,更是一座生態之城、環保之城、宜居之城。6月24日,參加重慶環保世紀行活動的采訪團走進黔江,對河水污染治理、農村連片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開展了實地考察和采訪。
“碧水行動”:阿彭江流域及黔江河污染治理見成效
走進城西街道洞塘社區,一片荒地雜草重生格外顯眼,還有幾個破舊的棚子。據了解,這片區域曾是養豬場,因為污染嚴重,已被取締關閉。
“原來這里臭得很!豬的糞便全排到河里了,河里還長了很多紅色的小蟲子。那邊的農家樂都沒有生意。”居住在附近的洞塘社區居民彭勝康說,養豬場關閉快一年了,現在空氣好了很多,河水也清澈許多。
據區畜牧獸醫局相關人員介紹,自2014年8月7日正式開始實施《黔江河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方案》,至2014年11月底,已全部完成99戶畜禽養殖場取締關閉,共計拆除養殖場面積54440.831㎡,兌現獎補資金1559.0831萬元。養殖場關閉后,徹底消除了黔江河流域重要污染源。
同時,針對阿蓬江流域的網箱養魚和圍欄養魚帶來嚴重污染的問題,區農委和有關鄉鎮街道于2014年9月初,對整個阿蓬江流域調查摸底、編制方案、宣傳發動、自行清理、強制取締。歷時8個月,徹底根除這一大污染源。
此外,針對黔江老城區早期建房時污水管網規劃建設滯后的問題,區市政園林局通過抓好污水提升泵站建設和實施污水管網建設改造項目,大力實施老城區黔江河段污水直排口整治,同時加快實施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項目,切實改善了黔江河水質。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解決村莊“臟亂差”
曹家河安置小區位于阿蓬江大坪村一組,是2010年地址滑坡安置項目。走進小區,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房屋,清爽整潔的環境,還有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該項目占地面積38畝,安置村民94戶、350余人。
“感覺水干凈多了,垃圾也少多了,你看還給我們安了好多健身的器材。”曹家河安置小區居民王女士覺得環境改善了很多,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不少。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安置小區所需要配套的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相繼建成。其工藝采取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處理工藝,設計處理能力120m3/日,有效容積池200m3,占地面積450㎡,人工濕地300㎡,處理小區生活垃圾80噸,小區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國家綜合排放標準;安置小區配備生活垃圾桶12個,實行集中收集后無害化處理。
3年來,黔江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涉及15個鄉鎮(街)、52個村。通過整治,減少了生活污水、垃圾、養殖污染物排放,有效地保護了飲用水源地,整治示范村的村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了100%。
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幾年前,黔江區絕大部分集鎮仍往河里直排生活污水,不僅影響環境,還直接造成一些農田失收、絕收。自2009年來,區政府全面啟動25個集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采用“厭氧+人工濕地”處理工藝,綠色治污。
在濯水鎮污水處理廠,可以看到大片的菖蒲、菊藻、美人蕉等植物。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栽種菖蒲、菊藻、美人蕉等具有污水處理、美化環境功能的植物,讓污水進入“濕地”科學“過濾”,凈化達標后才可排放。有效地做到了綠色防污、綠色治污。
此外,黔江區立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生態條件,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道路。
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為重慶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綠島,四圍青山,其地震遺址保存得極為完整。干支流縱貫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風光優異卓絕,在黔江境內形成了兩大原始峽谷,兩大天生橋群以及間歇泉、溫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觀。此外還有仰頭山森林公園、大板營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蓋、石鐘山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
“在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下,‘峽谷峽江清涼之旅’獲‘重慶飛去不可’十大旅游創新大獎。”黔江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夏于峰介紹道,黔江獲得了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全國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5個國家級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黔江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堅決摒棄“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觀念,制定影響環境的項目禁投清單,先后否決了鉛蓄電池、新建規模化養殖場等一批高污染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