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能耗和環境保護已逐漸成為共識,并上升到國策的高度。
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間實現降低能源消耗20%和其他減排目標,國家發改委表示能耗指標將成為今后項目審批的強制性門檻。然而,節能減排在中國是個并不好解決的問題。以目前的情況,節能減排還面臨許多困難的選擇。當然政府還可以做很多,但如果不進行改革,許多節能減排措施因與目前的政治經濟體制政策可能有沖突而收效甚微。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資推動和高增長。近三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年均為9.5%;在大部分時期,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于40%;現在接近50%。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一直是重工業。在1985年,重工業比重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55%。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達69%。在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在近幾年經歷了最快速的發展。
為何中國需要這么多高耗能產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征即城市化進程。根據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的要求來估算,如果中國要在2020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大約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首先,根據1990~2004年的統計數據估算,城鎮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千克標準煤)大約是農村居民的2.8倍;其次,推動城市化進程要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這些都是高耗能產業。
城市化進程所需的水泥和鋼鐵只能在國內生產。2006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是,鋼材消費量達到3.88億噸,大約占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達到12.4億噸,大約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國快速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愿望不變,重工化和高耗能產業,也就是能源消費的高增長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中國還需要充足的就業機會來支持城市化進程,這就需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廉價產品要求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在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低勞動力成本不是問題。事實上,盡管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低廉。低能源價格卻需要政府利用低資源稅、能源補貼,以及控制能源價格上漲等手段來實現。這不僅影響到能源行業的效率,還影響整體能源效率。
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寄望于調整GDP增長結構。就相對比較優勢看,中國應當發展勞動密集型而不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增長模式應揚前避后。這就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發展低耗能產業,比較可行的是發展服務行業,這與學界中中國經濟增長應從投資推動型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型轉變的呼聲一致。發展服務行業首先必須增加收入水平,這是消費需求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居民過高的儲蓄率(超過40%)在某種意義上是強迫性的,對普通民眾來說,住房、教育、醫療費用高不可及,不儲蓄如何應付?調整增長結構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目前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抑制高耗能產業,有其必要性,但也有很大的經濟社會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