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十二五”節能工作的收官之年。8月12日,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株洲市將湘江保護和治理與節能降耗相結合,兩年共關停落后產能125家,全市單位GDP能耗每萬元從2012年的0.903噸標煤,降至2014年的0.785噸標煤,累積下降18.26%,提前完成“十二五”節能任務。
去年關閉98家工業企業
節能降耗,就是在做減法。
據市經信委初步統計,僅2014年關閉的98家工業企業,就減少了全市工業總產值約12億元,減少稅收約1200萬元。
“關停落后產能,陣痛難免,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利大于弊。”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稱,落后產能的淘汰,為規模工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騰出了空間。“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73億元,同比增長7.7%。由此可見,落后產能的淘汰,對全市工業發展的影響相對較小。”市經信委上述負責人說。
同時,這些企業的關閉,也釋放了大量的工業技術骨干及普通勞動力。據介紹,這125家企業內的近萬名職工,有30%的技術骨干通過崗位招聘,依舊留在了工業領域,超過60%的普通勞動力,則被引導進入現代服務業。
六大高能耗產業占比降低3.5%
淘汰落后產能,優化了產業結構,促進了能效利用。
市經信委上述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26家立窯水泥生產線,除政策允許保留的2家外全部關停,全市原漿造紙類企業、小規模有色冶煉落后生產線、煉鉛落后生產線等全部關閉。全市六大高耗能行業產業比重,從2012年末的43.2%下降至現在的39.7%。
同時,全市冶金、化工、建材等3個行業,綜合能耗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63.9%、5.9%、3.5%。
“2014年與2013年相比,冶金、化工兩個行業的產值比重僅下降1.5個百分點,而綜合能耗下降了8.17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市這兩個高能耗產業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明顯改善。”市經信委節能減排監督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
淘汰落后產能,還需出臺政策
“通過節能減排,我市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業結構逐漸優化,但作為老工業基地,株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述負責人介紹,至去年底,我市建材、冶煉、陶瓷、合金、橡膠、化纖6大高能耗產業,以不到三成的工業增加值比重,消耗了近七成的能源,傳統產業結構調整依舊任重道遠。
該負責人建議,在目前國家針對淘汰關閉低效企業相關政策變動的前提下,市政府應盡快出臺淘汰落后產能和關閉小企業優惠政策,并對重點行業的結構調整實施專項規劃,通過政策的引導和約束,加大對傳統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力度,再施以稅收、財政和金融等手段的有效調控,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各縣市區對于此項工作的積極性,加快節能減排及工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