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際節能環保協會主辦的中歐節能環保產業與市場合作交流會在奧地利駐華大使館成功舉辦,政府研究中心和智庫、行業專家指出新《環保法》體現環保與發展新理念,節能環保的新能源將成國家支柱型產業。
隨著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各項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節能與環保技術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人們對節能環保產業未來發展也充滿了信心,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有望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天津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爆炸一事,再次讓環保企業成為公眾的焦點,我國環保產業在自主創新和政策制約上都遇到相當大的瓶頸,急需在政府和市場的合力作用下進入良性的、上下貫通的發展軌道。
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秘書長李軍洋接受記者采訪說,現代服務業、新技術產業的增長相對強勁,節能環保的新能源又是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在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家要把節能環保由第一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升到支柱型產業,并給予大力扶持和支持。今后一段時期,在環境建設領域,必將會有更多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出現,這將倒逼傳統產業升級,同時節能環保產業也將變得日益重要。
從國家政策層面分析,國家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對新《環保法》進行了政策解讀。他認為,今年剛剛發布“水十條”,使環保產業有4-5萬億,近3年2萬億的產業發展前景。即將出臺的“土十條”也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同時,環保產業推出的許多相關重點行業政策文件,如《綠色循環低碳交通的意見》、《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指導意見》、《第三方治理的意見》等,再加上國務院相關部委出的一些文件,使得在“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總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企業家要利用這些良好的政策機會并積極尋求發展空間。
從國際產能合作的角度,國家外交部歐洲司副司級參贊倪曉京闡釋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契機。在6月份的第17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雙方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和歐洲的合資計劃,建立中歐共同合資基金,深化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務實合作,發揮智慧城市,通過農業現代化保證食品安全,并制定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路線圖。在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的議題上,得到多方面的積極回應。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必須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中方表示會將自身的裝備制造優勢與發達國家的裝備技術和節能環保設備相結合,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聯合起來,這樣不僅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價格比較低的商品,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全球的節能環保水平。中方倡導一種開放式的國際產能合作,既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提升工業水平,也可以倒逼中國的產業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國領導人的重視和支持和中歐雙方開展國際產能的三方合作,預示著中歐務實合作的新前景,也會給企業家擴展市場帶來更多更好的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