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力度太大致使經濟下行”的說法,站不住腳。無論是從環保資金投入拉動經濟增長實踐來看,還是從環保措施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退出,催生并加速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來說,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優化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要增強“綠色定力”,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擠掉粗放發展水分,釋放綠色驅動紅利
環保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自“大氣十條”正式頒布實施的兩年來,我國因淘汰落后產能造成GDP減少1148億元;另據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淘汰落后產能累計減少GDP1869億元。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加強的背景下,這一系列數據引起人們的熱議,其中不乏“環境治理力度太大致使經濟下行”的質疑。
環境保護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但絕不是造成當前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環境保護確有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GDP減少。但由于占比低,總體影響極為有限。比如,“大氣十條”實施后所減少的1148億元中,包括煉鋼行業減少的812億元,僅占同期GDP的0.03%。從整體看,環保措施雖然在短期內對火電、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兩高”行業產生了抑制作用,但對現代服務業、環保產業、設備制造業等新興行業又起到了引領作用,且引領作用產生的效應要大得多。
環境保護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及優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環保治理的資金投入直接拉動了經濟增長。數據顯示,“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我國環保投入共計2.33萬億元,拉動GDP增加2.56萬億元,占前3年GDP的1.64%;拉動國民經濟總產出增加8.87萬億元,占全國同期總產出的1.84%;增加居民收入1.09億元,占居民總收入的1.56%。其次,嚴格的環保措施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逐步退出,使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再次,加強環境保護催生并加速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已達677億美元,居全球之首。
具體到企業,有研究發現,對企業增加環境管制壓力的初期,企業會因生產成本增加造成產量降低、競爭力下降,甚至出現關停現象。但從長期來看,為了規避成本壓力,部分企業會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實現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國內有數據顯示,當環境管制成本增加1%時,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授權數量及新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增加0.12%、0.30%和0.22%。實踐是最好的例證,近年來,浙江通過嚴格環保標準,273家鉛蓄電池企業整治關閉了224家,行業生產總值卻不降反升,較整治前增長41.3%、利潤增長75%。嚴格環境法規標準,倒逼行業優勝劣汰,提高的是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要從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環保優化經濟發展迎來新機遇。讓環境保護成為經濟提質增效的助推劑,要解決好幾個問題。具體來說,能否同步加快綠色創新發展,突破環境技術瓶頸,在綠色產業上獲得大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否堅持嚴格環境標準,鐵腕治污,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避免環保違法企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能否加快完善疏堵結合、既鼓勵綠色發展又保障民生的配套政策。總之,不妨通過稅收、信貸、財政補貼等措施激勵企業綠色轉型,通過保險、再就業、安置補貼、債務重組、清算等舉措解決轉型中企業職工的現實問題。
當然,最為根本的,還是要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定位,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要增強“綠色定力”,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擠掉粗放發展水分,釋放綠色驅動紅利,促進兩者協調共贏。
|